![]() |
|
|||



天津北方網訊:“美麗天津光影中國”2014中國·天津國際微電影節於11月8日在秀麗的海河之畔落下帷幕。秋末冬初季節,天津國際微電影節收穫了面向全球9個國家、國內23個省份(及地區)徵集到的2157部微電影影片,其中不少獲獎作品都把鏡頭聚焦在對傳統美德的頌揚與呼喚,片源質量更受到由多名“金雞”、“百花”獎評委組成的評委會的一致好評。
低成本、短時長、拍攝手法樸素……四年前一炮而紅的《老男孩》讓人們認識了“微電影”。如今,微電影層出不窮,各地也在舉辦微電影節、設立微電影產業園區。微電影正以其短小、精煉、靈活的魅力風靡着。那麼接下來,微電影的星火,會如何蔓延呢?
“微”力難擋的
全民參與浪潮
投入小、成本低、時間短,在互聯網時代微電影已經成爲一股不可忽視的新興力量。秋末冬初季節,天津國際微電影節收穫了面向全球9個國家、國內23個省份(及地區)徵集到的2157部微電影影片,其中有專業團隊拍攝的,更有不少業餘“玩票”的投稿……微電影的“微”力可見一斑。
微電影門檻相對不高,給很多愛電影的人特別是在校學生帶來了實現電影夢的便利,而大學生微電影中也不乏優秀作品。今年畢業季,由6位天津大學畢業生拍攝製作的十幾分鐘的微電影《畢業這天,我們一起失戀》,登上優酷網首頁,百萬次播放數,萬人點贊,“網絡票房”一路飄紅;自小喜愛表演的天津工業大學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專業學生連倢、孫維健,拍攝了一部屬於學生自己的微電影《屌絲男生》,在優酷網與大家見面後,第一集僅一天就被轉發一萬多次,一週累計轉發量達五萬次。對於學生在微電影領域的活躍表現,南開大學傳播學系講師戴維表示:“大學生創作的優勢在於思維活躍、朝氣蓬勃、樂於接受新鮮事物,這使得他們的微電影創意更具有激情與想象力,創新性較強,也更加貼近年輕觀衆的口味。但另一方面,由於學生的社會閱歷淺,創作經驗不足,創作的隨意性較強。”
在採訪中,多位業內人士均表示微電影是電影中新的發展方式,它使得電影這種藝術表現形式更加羣衆化,更多人可以由此加入到電影的創作中來,而微電影的普及也是一個必然趨勢。天津微電影產業基地總裁胡鳳林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發出由衷的感嘆:“微電影更多的是‘草根情節’,幫助‘草根’實現夢想。而且,它們更多體現人們身邊的故事,更具代表性,更容易接受,帶給人們感動之後的思考。同時,相較大電影的大製作、長週期,微電影製作時間短,能將及時發生的事情,迅速形成作品。”
微電影“狂歡”背後的問題
微電影火熱的背後,也有許多不同的聲音。有網友認爲,乍看微電影市場一片繁榮,作品雖多,質量上卻良莠不齊,存在諸多問題:大量作品題材重複,缺乏首創精神;一些作品的題材不夠深刻,純屬無病呻吟;有的微電影粗製濫造,只能算是濫竽充數的普通視頻;還有些作品廣告過分植入,完全忽視了電影的藝術性,淪爲“長篇劇情廣告”。執導過微電影《縱身一躍》的蔡康永曾用“震撼”、“提醒”、“訊息”、“啓發”四個詞來概括微電影,如果微電影缺乏一定的思考和人文關懷,那整部電影將失去思考的力量和社會關注價值,繼而失去觀衆興趣,淪爲庸俗娛樂。
問題1
草根藝術?草芥水平?
很多微電影創作者並非行家裏手,作品略顯稚拙也無可厚非。但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雖然微電影在內容、製作方式和發行渠道上都有別於傳統的電影,可既然稱之爲“電影”而非“視頻”,觀衆不免會用看工業化電影的眼光來“一視同仁”。南開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陳鵬向記者表示:“微電影由於製作成本較低,使得題材、製作方都更加多元化,這也讓各種創意得到爆發式的增長,甚至很多微電影創作者,用簡單的設備創作出傳統電影製作工業不會創作出的作品。”但是,陳鵬也指出了海量微電影創作中出現的問題:“在內容上,大量同質化題材,雖然不乏創意,但很多創意都來源於模仿,真正的獨創卻不多;在技術上,很多微電影的質量都有待商榷,達不到工業化製作標準;在藝術上,一些作品只重創意,審美上則有所缺失。”
對微電影的藝術水準,天津微電影產業基地總裁胡鳳林也提出觀點:“草根不等於草芥。既然是界定爲‘電影’,那一定是對電影藝術的傳承,一定是對電影的發揚光大,它的創作、拍攝角度,肯定要講究,拍出來的一定是‘作品’。”
問題2
商業藝術難兩全?
藝術性與商業性如何兩全,也是不少微電影創作者所思考的問題。據瞭解,現階段的微電影盈利模式還比較單一,主要是依靠廣告植入。採訪中,南開大學傳播學系講師戴維對記者表示,就目前來看,在微電影中植入廣告,是一種雙贏的模式,“微電影廣告將商業信息植入影片,通過故事、情感、娛樂去吸引觀衆的注意,在潛移默化中傳播商業信息,有別於以往狂轟濫炸式的廣告傳播。而在微電影中植入廣告的形式觀衆更樂於接受,傳播的成本也更低一些。”但即使如此,“有劇情的長廣告”和微電影還是有區別的,戴維說:“‘有劇情的長廣告’是廣告主定製的廣告,完全爲商品服務,目的是爲了推銷商品,推銷意味濃;而微電影是小型電影,允許廣告植入是爲了獲得更多的資金做好電影的內容,商業是爲影片服務。”這也要求微電影中的商業信息應注重巧妙植入,讓商業信息與影片內容融爲一體,避免生硬、突兀的廣告植入影響影片質量。
問題3
淺嘗輒止還是見“微”知著?
近年來,不少學生加入到微電影的創作大軍中,其中很多還是非影視專業。在學生微電影作品井噴的同時,也出現了部分粗製濫造、內容流俗的傾向。學生參與制作微電影,是否都應走向深度化、專業化?天津師範大學廣播電視編導繫系主任孫蕾則對記者表示:“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拍攝微電影只是業餘愛好,或者是爲了實現自己的小夢想,他們的角度沒有好壞之分,只要很好地傳遞了內容,表現了一定社會現象,都應該肯定和鼓勵。就像寫文章,我們不應強制學生一定要學習一樣的寫作規律,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是最寶貴的。”孫蕾也建議有志於拍攝微電影的學生,無論專業與否,都應該多學習一些電影拍攝知識,提高自己的視聽媒介素養和相關技能。
由於拍攝一部微電影的門檻很低,目前這一門類的創作環境還非常不規範,缺乏組織。有電影業內人士對此表示擔心,並建議微電影對培養青年電影人才至關重要,所以這方面的問題應該引起相關管理部門的重視。
是曇花一現還是朝陽產業?
在網絡的推動下,國內微電影已有了迅猛發展。四年前一部《老男孩》,讓更多人瞭解認識了什麼是“微電影”。如今,品牌微電影、旅遊微電影、公益微電影等各類微電影,以及微電影產業園區、微電影競賽、微電影節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面對呈井噴式發展的微電影市場,不少人心懷疑問,今後的微電影到底是會形成鏈條式的產業化,還是僅僅只是曇花一現,最終淪爲雪泥鴻爪?
“在這樣一個微文化時代,認爲‘微電影僅僅是一個過渡性產品’的說法是欠妥的。”南開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陳鵬認爲,以微電影爲代表的這些“微產品”不僅不會曇花一現,還會成爲一種未來的新常態。首先微電影具有先天優勢,可以適應各種平臺;其次,未來互聯網以影像爲主、文圖爲輔的閱讀模式趨勢已可以預見,微電影作爲符合這一趨勢的產品也必將被更多人接受;第三,微電影滿足了人們碎片化的欣賞需求,在未來,微電影有着無限的發展可能。
陳鵬對記者說,爲了更好地服務不同的對象,微電影從民間轉變爲工業化製作是必然的,這也會令微電影的製作更加標準化,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另外,將社交關係植入微電影內容,實現微電影分衆化也是微電影的發展方向之一,這樣一來,受衆將基於人際關係來觀看微電影,“不僅僅是爲了欣賞電影內容,還可能出於維護鞏固自身社交圈子來觀看微電影,這也是一種發展模式。”
陳鵬表示:“包括微電影、微電視劇、微欄目在內的一系列‘微產品’,在未來都會從小製作走向大製作,從小衆走向大衆。”而要完成這一轉變,微電影的產業化勢在必行。
微電影產業化路在何方?
採訪中記者發現,很多業內人士都看好微電影發展前途,不過,他們也表示微電影真正形成產業化仍需要長期努力,產業化路在何方也需要繼續摸索。
“微電影作爲新興產業,商業模式尚處於市場探索階段。除廣告收入之外,微電影還可以通過付費收看、售賣版權等多種方式獲利。也可以考慮建立與觀衆之間的聯繫,提高觀衆的參與程度,通過觀衆衆籌來資助微電影創作。”南開大學傳播學系講師戴維對記者說。
微電影風頭正勁,各路資本紛紛涌入,微電影“小身量、大製作”向工業化、標準化看齊的發展模式初現端倪。今年初,天津微電影產業基地落成。在這裏,微電影調色室、拍攝設備等一應俱全。基地總裁胡鳳林向記者介紹,目前基地已聚合了包括劇本創作、拍攝製作、技術支持、發行推廣、版權交易等各個環節的力量。胡鳳林認爲,微電影走向產業化是必然趨勢,他篤定地說:“微電影作爲流媒體,在人們觀賞、閱讀習慣發生改變的時刻,成爲了視覺載體的主流並佔有了大量的碎片時間,這必將推動微電影產業化的大發展。微電影是需求經濟,有需求一定會形成產業。”
雖然現階段微電影在票房上的作用還沒有太體現出來,但微電影的意義顯然不僅僅止步於一場全民娛樂。微電影的未來發展空間是不可估量的,甚至可能會改變普通人的生活習慣,胡鳳林舉例說,現在很多人喜歡拍寫真,用照片留下美好的時光和記憶。但照片畢竟只是圖像,而微電影是聲、光的結合,有故事、有情節,更加直觀,“也許以後我們就像拍一套個人寫真一樣拍一部個人微電影。很多人都想體驗在影像中的感覺,每個人演1分鐘的電影,這就是需求,哪怕不放映,也是一種體驗,一種留念。”
胡鳳林還談到,微電影產業化鏈條滾動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必會帶來社會效益。既具有社會性、思想性,又不乏藝術水準的微電影作品,勢必會以強大的趨勢,蔓延於社會大環境,產生正能量。“目前微電影產業化進程迅速,國內微電影產業總產值在未來三年內將超過1000億元,隨着廣告主對網絡廣告的關注,微型視頻廣告也逐步向這一領域靠攏。產業化對推動微電影良性發展也有益處。一個劇本創作完成後,有發行,有資金運作,有廣告,有製作團隊,有演員經紀,產業鏈滾動起來了,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一定擁有社會效益,因爲劇本創作一定是正能量的,當每個人都在正能量中扮演一個角色的時候,意義可以想見。”
優秀作品選
總覽此次微電影節優秀作品中,不乏展現社會道德、反映家鄉變化等正能量的現實生活題材。它們以接地氣、展現人文關懷、蘊含智慧與思考,深得評委好評。於是,這個初冬,在絲絲寒風中,透過光影,讓人感受到一股股人間溫情。

佳作1
《燈火闌珊》 最佳導演、最佳影片
[內容簡介]
《燈火闌珊》的目光投向農村留守老人的生活。該片講述三個子女從外地回鄉給父親祝壽而引發的一系列家庭問題的故事。
[創作團隊談]
《燈火闌珊》的創作,源於湖南姑娘謝宜的一篇散文,字裏行間流露的鄉情,打動了亦眷戀家鄉的重慶小夥子胡藝川。“長年在外奔波,跟家人聚少離多,作爲晚輩,心中很愧疚。一直很想拍跟自己家鄉、親人有關的故事。”兩人一拍即合,由謝宜負責劇本創作,胡藝川任導演,自籌經費拍攝這部微電影。謝宜告訴記者,片名取自辛棄疾《青玉案·元夕》中的名句“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我們總在尋找幸福,但是從來都不知道,其實幸福就在那裏。有些人想過更好的生活,離鄉背井外出奮鬥,原本希望給家人一種更好的生活,可漸漸慾望無限放大,被貪婪迷住了眼睛。‘子欲養而親不待’,真的要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每一刻。”
[評委評價]
《燈火闌珊》告誡我們,有些災難不是自然的破壞,而是人性的衰退、文明的衰落、道德的迷失。真善美是永恆的真理,也是最高的價值。

佳作2
《不恥》 最佳女主角
[內容簡介]
《不恥》講述家境貧寒的酒店女工張萍因被查出在包裏夾帶完整烤鴨而面臨解僱。委屈的張萍不甘受辱,發誓要查出真相,而她的深入調查卻揭開了更多人的家庭傷疤。
[創作團隊談]
《不恥》改編自呂波原著《香菊》,故事情節雖然簡單,但其展現出來的生活壓力下的小人物的喜怒哀樂,打動了當時剛剛大學畢業的該片導演餘慶。“故事交織了各種情感,有誤解、衝突,但總體上還是表達了一種樂觀積極的精神。”雖然只是幾分鐘的微電影,但在創作中,餘慶和團隊卻拿出了拍攝“大電影”的態度,“我認爲可以的作品,內容上要具有很強的故事性,成功的人物塑造,技術上也要以工業化標準來要求,讓觀衆在觀賞時不會受到技術因素的干擾。”爲了讓影片看起來更加自然,餘慶大膽地讓兩位主演用寧波方言進行表演,演出效果驚人,“用方言對話這個決定讓電影更加‘生活化’、‘接地氣’,雖然我對他們說的話只能根據劇本和他們的發音聽出個大概,但是我知道這個戲有意思了。”
[評委評價]
沒有刻意的技巧,不用雕琢和修飾,微電影《不恥》裏女主人公質樸、自然、接地氣、原生態的真情流溢感動觀衆,諸多細微處引起共鳴,讓人感受到電影的生命力量。

佳作3
《巴斯的草原》 最佳環保片
[內容簡介]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草原,渴望自由去奔跑。”攝影師每天忙碌於拍攝毫無瑕疵千篇一律的臉,直到有一天攝影時遇到了出生在鐵籠裏的巴斯,他從巴斯身上看到了自己的身影,決定走出去爲巴斯尋找一片草原。
[創作團隊談]
該片製作團隊皇品微電影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這部微電影的拍攝,最初源於一個戶外品牌的定製,“雖然是品牌宣傳,但我們團隊一直在追求青春、勵志、夢想的拍攝風格,大家也想做一個有意義一點的作品。於是,我們聯想到公益這條路線。我們查閱大量關於獅子保護的新聞和素材,並且得到了馬拉野生動物保護基金主席星巴的支持,他長期在非洲野外研究和保護獅子以及其他瀕危野生動物,對這方面有很深刻的感觸。我們對他進行深入採訪,瞭解他的故事。從客戶角度出發,再加上星巴的真實故事,基於這些,形成了一個都市人亦呼喚回歸大自然的公益片。”
[評委評價]
畫面的靜處能彰顯出奔跑的速度,立意的美處激發出深刻的哲思,技術的高處釋放出美學的辯證。影片告訴觀衆一份寬廣的內涵——環保的意義不僅僅在於保護大自然,更在於淨化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