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人民網天津視窗12月5日電:11月,天津中醫藥大學駐村工作組在該市靜海縣大豐堆鎮高小王村、胡莊子村兩個幫扶村,第一年試種的11畝丹參,終於到了收獲的季節。15日,駐村工作組邀請該校30餘名勇搏學子,來到幫扶村中藥種植實驗基地,與村民一起勞動。望著堆積如紅色的小山、已有銷路的1500多公斤的丹參,憧憬著村民未來的致富之路,大家的臉上露出了喜悅的笑容……
乾部駐村做幫扶深入調研謀發展
2013年8月,天津市開展市級機關、市屬企事業單位聯系群眾結對幫扶500個困難村工作,這是市委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內容之一。天津中醫藥大學黨委高度重視,精心組織,統籌安排,穩步推進此項工作紮實開展。選派閆興鋼、胡濤、馬順元等三名同志組成第一批駐村工作組,深入靜海縣大豐堆鎮高小王村和胡莊子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
推進強村富民是結對幫扶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也是關系到農民切實利益的大事。結合天津中醫藥大學的專業特色,尋找一條適合村子經濟發展的道路,成為駐村工作組開展幫扶工作的重中之重。駐村工作組入村後,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學習、同勞動,分別與包村領導乾部、村『兩委』班子和村民代表見面,通過走訪調研,工作組發現兩個幫扶村主要以種植玉米、棉花、大豆等大田作物為主,經濟附加值很低,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推廣種植高經濟價值作物顯得尤為迫切。在一次與村民代表見面會上,一位老黨員說:『你們是中醫藥大學的老師,有知識、有文化、有視野,咱們以後不種玉米了,幫我們種中藥材吧!』這一句道出了全體村民代表的共同心聲,駐村工作組與村『兩委』達成共識,積極探索傳統農業轉型種植中藥材發展之路。
發揮特色育中藥專家考察選品種
駐村工作組將這一發展思路及時向學校領導匯報,校黨委書記李慶和、校長張伯禮院士給予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學校領導班子研究決定,充分利用天津中醫藥大學特色資源,在幫扶村探索開展中藥材種植項目,初步投入專項資金10萬元,選派藥植專家和種植專家給予技術支持,實現項目、資金、人纔、技術全方位幫扶。張伯禮校長對結對幫扶工作提出明確要求,『中藥材種好了是藥,種不好就是草。首先要讓專家對當地土質、氣候環境做好充分考察調;其次要選好適合當地種植的中藥材品種;第三要在不損害農民利益的基礎上,做好實驗性和示范性種植;最後鑒定中藥的品質和質量,為中藥材的推廣種植提供可靠的理論數據和實踐依據。』
帶著學校領導的殷切希望和目標任務,駐村工作組回到幫扶村,與村『兩委』啟動了中藥材種植項目。2013年9月-12月,駐村工作組先後3次邀請學校的中藥學專家和藥植專家深入田間地頭,實地勘察水土資源,了解當地的土壤類型、成分、水文資源、自然氣候等條件,對土地適合種植中藥材的品種做深入考察研究,並4次帶領村『兩委』參觀考察靜海縣西雙塘丹參種植基地,現場交流了中藥材種植的好經驗、好做法,堅定了村『兩委』發展中藥材種植項目的信心。經過工作組與學校、村『兩委』班子研究,決定利用兩個村土地資源試種丹參。
同吃同住同勞動田頭揮汗種丹參
要想讓對農業知識一竅不通的人,盡快地了解掌握農業知識,最快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承包土地自己種。為了更直接更准確的掌握丹參試種的第一手資料,2014年3月,在兩個幫扶村『兩委』的幫助和建議下,駐村工作組承包11畝農田,建立中藥種植實驗基地,進行丹參試種。期間,還有部分種植能手也拿出部分土地,加入試種行列。高小王村老黨員劉學良、胡莊子村老黨員張長戴都是村裡的種植好手,當他們聽說工作組要試種丹參時,主動拿出自家的土地,要求和工作組一同試種。他們說:『人家幫扶組是來幫助咱們的,咱們也得幫他們種點兒,給專家老師們多提供點參考的依據。』正是這種朴實的情感,深深打動了駐村工作組,堅定了工作組做好丹參種植實驗的決心。
整理土地。3月中旬,春回大地,萬物復蘇。工作組僱來農用機械在田地裡耕地、耙地、璇地,隨後施肥1000斤、起壟100多條,短短3天時間,種植基地的土地已基本整理完成。在施肥過程中,駐村乾部馬順元與村民一同施撒化肥,勞動的體會記憶猶新,這一拋一撒看似簡單的動作,但做起來卻不是那麼容易,處處都透著學問,在村民的指導和示范下,他慢慢地掌握了拋撒的技巧,雖然勞動很辛苦,但能學習到農業技能感覺很踏實、很開心。
定值播種。3月底,11萬餘株丹參種苗到貨,村民都圍成一團,研究著丹參的種苗,專家也親自來到田間地頭,教授村民如何進行定值播種,從起壟、刨坑、點水、栽種、培土、覆膜等各個工序進行詳細的說明。經過一周時間,成功將所有種苗定值播種完成。在播種過程中,很多工序都需要長時間蹲在地裡進行勞動,工作強度特別大,駐村乾部蹲10分鍾就會感覺腿麻,1個小時左右腰酸背疼,不時地站起來活動活動,變換姿勢,可是村民卻不管多長時間都專心致志地勞動。駐村乾部胡濤深有體會地說:『我們駐村乾部從來沒有乾過農活,深深體會到務農的辛苦,非常佩服農民的勞動能力,體會到勞動的價值和農民生活的艱辛。正是有了他們的辛勤付出,丹參種苗移植纔能如此高效、快捷的完成。』
出苗破膜。進入4月中旬,丹參開始陸續出苗,新長的幼苗十分嬌嫩,為了防止在膜內被日曬燙死,必須及時進行破膜。由於播種的時間不同,出苗時間也有先後,因此駐村工作組堅持每天到地裡巡視,用手指或者鉤子在發芽種苗的上方開一個小洞,這樣纔使得種苗能夠繼續成長,做到『時出時破』。
書生俯首做老農欣喜苦累全體驗
補水灌溉:不乾農活兒,無法理解雨水對農業的重要,通過丹參的種植,駐村工作組深刻體會到『春雨貴如油』的意境。繼丹參出苗破膜之後,正直丹參幼苗需要補水的時候,但降雨遲遲沒有來臨,時而下的小雨也只是雨過地皮濕,嚴重影響丹參種苗的成活。而村子又沒有農田水利等灌溉設備,依舊還是『靠天吃飯』的耕作模式,這種情況導致許多幼苗死亡,駐村工作組真是看在眼裡,急在心上。通過及時與專家溝通,並與村『兩委』研究,決定僱傭水罐車,采用人工插灌和漫灌的方式進行補水,盡全力搶救一部分丹參幼苗。
摘花除草:轉眼進入5月下旬,雨水逐漸增多,丹參漸漸長大,而且開出了紫色的丹參花——馬先蒿,放眼望去一片片的紫色,帶有一縷清香,認人欣喜萬分。但是這樣的美景只是暫時的,專家提醒,丹參開花後,需要及時摘除花苔,使養分集中,以利根部生長。就這樣駐村工作組又天天到地裡摘花苔,做到『時長時摘』,保證丹參根部的生長發育。
6月-8月,正直夏季,田間雜草也茂盛起來,除草工作刻不容緩。每天駐村乾部每人戴著一頂草帽,自備藿香正氣水,與村民頂著烈日,呆在地裡人工拔草,一乾就是一整天,每天都是汗流浹背。這樣的除草勞動需要每個月2次,每次一周,經過近3個月的不斷勞動,田間已經基本看不到雜草的蹤影。在此期間,駐村乾部的皮膚曬黑了,甚至有的曬傷,手也起了繭子,但當看到丹參茁壯的成長,覺得再苦、再累、再流汗也值得了。
丹參試種出成果勇搏學子助收獲
9月是丹參根部發育旺盛期,丹參成長得更加旺盛。進入10月,丹參葉子陸續枯萎,這也就意味著進入了收獲季節。11月中旬是丹參實驗田收獲的日子,駐村工作組、村『兩委』和村民都非常興奮,一年試種丹參的辛苦和努力終於有了成果。15日,駐村工作組特意邀請了學校勇搏學子來到中藥種植實驗基地開展秋收勞動,與村民共同分享收獲的喜悅。在種植專家的指導和村民的示范下,師生與村民一同挖掘丹參、收集成堆、整理裝袋,大家分組、分工、有序地進行勞動,處處呈現出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在收獲過程中,駐村工作組不時與村『兩委』、村民進行交流,研究種植過程中涉及保障出苗、提高產量、科學管理等方方面面存在的問題,進一步總結了丹參種植的經驗,可以概括為『深耕地、高起壟、早移植、密播種、保水分、常除草、勤摘花、慎防澇、細挖取』。
經過一天的勞動,共收獲丹參50餘袋,1500餘公斤。師生們體驗了勞動,收獲了喜悅,拉近了學校與幫扶村之間的距離。接下來的幾天,駐村工作組又與村『兩委』班子成員、村民繼續完成丹參的剩餘收獲工作。此次試種收獲的丹參,經過晾曬加工後,統一由天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收購,保證丹參的銷路。
產銷一體促致富共建美麗新農村
一年來,工作組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丹參試種工作中,雖然遇到了很多困難與問題,對丹參的產量也產生了較大影響,但通過專家實驗證明,丹參品質基本達到預期效果,各項藥用指標均符合甚至遠遠超出國家標准,這也說明當地土地適宜丹參生長。駐村工作組的辛勤勞動,得到了村民的充分肯定,也使村民們掌握丹參生長的過程和習性,積累田間管理經驗,考察種植產量,看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很多村民表示來年擴大種植規模。
學校結合幫扶村的村情民意,在丹參種植實驗的基礎上,為兩個幫扶村制定了村級經濟發展規劃,為駐村工作組今後結對幫扶工作指明了方向。規劃提出,2015年擴大種植面積達100畝,由學校附屬醫院、中藥企業等有關單位負責銷售,預計比種植玉米,每畝增加收益1500元-2000元。對丹參種植過程中的農業技術、生產機械化等方面經驗進行總結研究,形成一套完整可行的種植規范,為建立中藥材種植基地打下基礎。此後,將繼續擴大種植中藥材的品種和種植規模,利用天士力等藥廠在靜海投資建立中藥材種植基地的機遇,將本村中藥材種植基地納入中藥材種植整體規劃,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民』的發展模式,逐步壯大村集體經濟,為促進農村發展方式轉型,提昇農民收入水平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