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沃爾沃根特工廠整車車間裏,工人正在進行操控、安裝、監測,平均每分鐘就有一輛汽車下線。資料圖片
擁有4500名員工的沃爾沃根特工廠,生產三班倒,平均每分鐘一輛汽車下線。
這是記者11月初到訪沃爾沃根特工廠時,最先聽到的一組數字。
在整車車間,機器人在忙碌地抓取零部件,爲數不多的幾個工人,操控、安裝、監測,手裏忙個不停,臉上掛着笑意。
6年前,同樣的工廠,卻被關張的陰影所籠罩,按計劃只有800人可以留任。
國際金融危機愈演愈烈,當時的“東家”美國福特汽車公司決定進行結構調整,推行“一個福特”計劃以削減成本,沃爾沃被掛牌出售。
2010年8月,中國民營企業浙江吉利控股集團以18億美元從福特接手。
2013年,沃爾沃汽車集團贏利19.2億瑞典克朗(1瑞典克朗約合0.82元人民幣)。當年底,沃爾沃全球所有員工都高高興興領到了年終獎——相當於3個月的額外工資。
“沃爾沃員工非常榮幸成爲中國公司擁有的品牌。”沃爾沃汽車集團副董事長漢斯—沃勒夫·奧爾鬆對本報記者這樣說。
併購——
抓住機遇重視溝通
上海嘉定,沃爾沃中國區總部,記者見到了袁小林。他當年參與吉利併購案,後作爲董事長辦公室主任,曾在瑞典哥德堡常駐4年,現任沃爾沃中國區總裁。
“李書福董事長將吉利成功併購沃爾沃歸納爲6個字:天時、地利、人和。”袁小林說。
杭州濱江,吉利總部。記者面前的李書福,對“天時”有着比較具體的闡述。
“國際金融危機風起雲涌,全球資本市場處於冰凍期,吉利要‘破冰’走出去。全球頂尖的法律顧問、財務顧問和諮詢公司幾乎閒得沒事幹的時候,吉利以最低廉的價格僱了他們,組成了一流的併購團隊。”
18億美元,比原先標價整整少了42億美元。吉利接收沃爾沃汽車集團全部資產和知識產權,包括3家工廠、1萬多項知識產權,還有彌足珍貴的數據庫等。
中國經濟實力上升、人均收入增加、市場不斷擴大,便是最明顯的“地利”。吉利接手沃爾沃之後,定下兩大支柱:穩定歐美,開拓發展中國家市場。
強大的中國和中國市場,是沃爾沃的底氣所在。沃爾沃高層的普遍共識是,“賣給中國人,是沃爾沃最好的歸宿。”
更值得一提的是“人和”。
工會,在西方國家是很難打交道的組織。從一開始便與工會建立良好溝通,讓李書福運營沃爾沃事半功倍。
回憶起2009年發生在根特的那個場景,李書福眼神裏充滿自信。福特公司宣佈吉利爲併購沃爾沃首選方後,他與福特公司高管一起到根特會見工會代表。
“請你用3個詞來說明吉利爲何是首選方。”工程師工會代表菲利普·莫蒂埃對李書福開門見山,挑釁之意顯而易見。
“我愛你們!”李書福的回答直截了當。
聽完介紹,尤其是得知吉利爲併購沃爾沃作了8年的精心準備,工會代表靜靜走上前,摘下自己衣領上的沃爾沃徽章,別在李書福身上。
與工會的溝通接觸,遠不止這些。爲了解吉利的實際情況,瑞典工會組織曾3次派人來中國考察,與不同層次的代表座談。
“他們爲此花了不少工會會費,但肯定值。”李書福笑着說。
併購交割的時候,袁小林是許多文件的蓋章者。“五六十平方米的房間裏,長桌擺成一圈,一摞摞文件挨在一起,每摞都有20多釐米高。我和另外一位同事,光蓋章就蓋了整整一下午。”袁小林說。
這些文件的背後,是吉利200多人併購團隊的艱辛付出。“光是閱讀的材料,就可裝滿整整一卡車”,還不知遭遇了多少次白眼,熬了多少個通宵,飛了多少萬里程。
穩定——
沃人治沃要在杭州
“福特束縛了我們的手腳,而吉利給了我們充分自由。”沃爾沃汽車集團媒體關係負責人大衛·易卜生對記者說。
當年福特兼併沃爾沃,將沃爾沃中高管理層全部換掉,完全按福特的思路來治理,“沃爾沃只要聽使喚就行”。
正如南橘北枳,水土不服不可避免。
吉利接手後,採取“沃人治沃,放虎歸山”方略。
沃人治沃,以有邊界的目標管理爲導向,給予沃爾沃管理層充分自由,即目標管理+主觀能動。
用李書福的話說,“沃爾沃是沃爾沃,吉利是吉利,兩者是兄弟關係,而非父子關係。”
但是,“沃人治沃,要在杭州”,這是吉利集團始終堅持的一條原則。最高決策機構在杭州。李書福與哥德堡的董事會充分溝通,制定發展藍圖和戰略方向,由沃爾沃管理層在全球實施。
一種東西方智慧的融合。
所謂放虎歸山,是讓沃爾沃恢復歷史輝煌。
在福特旗下那些年,沃爾沃“工人只是上班下班”,缺乏“主人翁精神”,就像一隻被關在籠子裏的老虎。吉利要讓其重回山中,充分釋放活力和闖勁。
方略如何施展?
任人唯賢,透明治理,一直貫穿始終。
在他那間裝有世界地圖牆的辦公室,聽李書福娓娓道來,其中不乏鮮爲人知的情節。
併購後,如何選擇首席執行官?按照最初想法,延續福特的“接班計劃”。但沃爾沃總部工會組織的人得悉後,立即寫信來,表示既定人選不合適。
吸納工會建議,再經層層選拔,曾在大衆汽車公司任職多年的雅各布脫穎而出。
雅各布在國際業界享有崇高知名度,被譽爲“汽車狂人”。他上任後大刀闊斧,一年後推出新的商業計劃,銷量上升,企業贏利,爲吉利—沃爾沃的融合奠定堅實基礎,但2012年因與董事會意見不合而離職。
李書福和董事會又挑中了來自德國曼卡車的漢肯。他在前任基礎上繼續開拓,尤其是推行“擁抱吉利,協同發展”理念。2013年2月,吉利在瑞典哥德堡設立研發中心,與沃爾沃聯合開發緊湊型模塊化平臺(CMA),研發小型發動機,開展聯合採購,在科技創新方面深度合作,實現技術轉讓。
吉沃融合,走過了“拉郎配”、相親相愛、結晶生子的歷程。這是流行於沃爾沃內部的一個形象比喻。
吉利—沃爾沃的運營模式,直接影響到瑞典政府高層對中國投資的看法。瑞典前財政大臣安德斯·博裏曾對李書福說,瑞典政府感謝中國投資。在二十國集團開展的一次民調中,他代表瑞典政府毫不猶豫地給中國打了最高分。
發展——
互鑑互學和而不同
“在國際併購中,存在一種‘七七規律’,即70%的併購未達到預期商業目的,其中70%的原因是文化因素。”負責研發的沃爾沃中國區副總裁沈峯博士這樣說。
僅在汽車領域,就有德國戴姆勒—奔馳併購美國克萊斯勒、德國寶馬併購英國勞斯萊斯等失敗案例。尤其是前者,曾被稱“天作之合”,卻又成“最失敗併購”,文化整合便是主因。有個形象比喻說:“德國圍欄圈不住美國野馬”。
就文化因素而言,最難逾越的鴻溝,一是與工會組織的關係,二是管理方式的差異。現在看來,這兩條鴻溝並未對吉利融合沃爾沃形成障礙。
沈峯2010年帶隊去哥德堡考察,哪怕散步時遇到的工人,目光都是冷冰冰、充滿懷疑的。現在再去哥德堡,當地工人充滿自信,滿臉幸福,主動與中國人打招呼。
這種轉變的背後,除沃爾沃本身業績的根本性改變,還有文化整合因素。
“中國人身上的一些特質,比如包容、強調人文關懷,這些元素很有張力,能充分體現中國優秀的文化傳統。”李書福說。
東西方文化理念,並非不可調和,關鍵在於包容互信,彼此尊重,和而不同。
爲節約成本,沃爾沃想關閉哥德堡附近的一家工廠,數百人工作受到影響。因爲得到工會代表的充分理解,他們一起出主意想辦法,最後問題得以穩妥解決。
沃爾沃大慶工廠,專門設立酒吧,營建適合瑞典人習俗的氛圍,展示對瑞典文化的尊重,讓他們找到家的感覺,與大慶人成爲兄弟。
在一次董事會上,李書福曾說沃爾沃應該更豪華,讓好東西與消費者喜好更好融合,而不是單以排量大燒油多來滿足“豪紳”的消費。結果遭瑞典媒體爆料,被指不懂瑞典的價值觀。
此事卻直接促成了DRIVE—E動力總成的推出,比如一款SUV車配置的四缸發動機,理論數據達到400馬力,每公里排放的二氧化碳不足60克,環保性能大大提升。
東西方理念的碰撞,反而促進了相互融合,催生了更高端、更豪華、更全球化的產品。
李書福說,他對未來有兩個目標。一是培養一流的汽車工程師,這是中國汽車業發展的關鍵之處。
吉利設在哥德堡的研發中心,僱用的工程師人數已近500人,其中不少是原來瑞典薩博汽車公司的研發人員,中國工程師和他們在一個平臺工作,採用沃爾沃轎車的質量標準和技術路線,共同研發緊湊型轎車,實現技術融合。
第二個目標,是打造高端零部件體系。無論是日本車企,還是德國車企,其零部件體系都十分強大。有了真正的中國零部件生產體系,才能與歐美日韓的車企競爭。
記者看到,坐落於寧波杭州灣新區的吉利慈溪生產基地,有整車廠,有發動機廠,還有一牆之隔的衆多高端零部件合資企業,讓“零部件產品離整車廠的距離不超過1公里”。
一位沃爾沃高管說,沃爾沃從吉利學到了以創業心態面對市場,提升了快速反應能力;吉利從沃爾沃學到了科技創新、陽光治理,在學習西方商業文明中逐漸成長。
美國《華爾街日報》《福布斯》雜誌,英國《金融時報》《泰晤士報》等西方媒體,關於吉利的正面報道近期不時見諸報端,認爲吉利併購,改變了資源兼併等中企海外併購傳統模式,形成了一套治理跨國公司的有效體系。
吉利—沃爾沃,從成功併購,到穩定業績,再到飛速發展,“中國投資”與“歐洲技術”順利對接,東方所有權與西方治理架構相互融合。吉利“走出去”,打造了一套全球型跨國公司經營新範式。
不過,對今後國際競爭環境之兇險複雜,李書福心裏是明晰的。“西方人總會戴着有色眼鏡來看我們。只有做出200%的努力,才能得到100%的回報。在境外競爭,我們要比西方人做得更好,才能得到西方人同等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