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今晚網訊(今晚報記者黃建高)“過去種10畝沙窩蘿蔔收入不超1萬元,如今能賣到十多萬元。成立合作社抱團闖市場,這才讓‘特產’的價值體現出來!”昨天,正在地頭採收蘿蔔的西青農民趙恩金告訴記者。記者從市農委獲悉,本市通過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培育引導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截至目前,創建農民合作社已達6400家,帶動30餘萬農戶致富的同時,也豐富了市民餐桌。
趙恩金是西青區辛口鎮小沙窩村農民,今年他栽種的十多畝沙窩蘿蔔即將迎來豐收,平均畝產5000餘公斤。蘿蔔還長在地頭,已有來自北京、江蘇等地客商提前訂購。據曙光沙窩蘿蔔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國建介紹,小沙窩村是以盛產賽鴨梨的沙窩蘿蔔而聞名全國的“特產村”,前些年,假冒產品充斥市場,加之品種退化,農民一家一戶自顧自地種蘿蔔,設施落後,無力抵禦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且相互壓價現象嚴重,使沙窩蘿蔔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窘境。
在這種情況下,村裏組織成立了曙光沙窩蘿蔔專業合作社,在市農科部門幫助下,實施提純復壯繁育籽種,提高蘿蔔的精純度。實施規模化生產,從栽種到採收全部標準化。每個地塊都建立管理檔案,播種定植、施肥澆水、防病治蟲、採摘配送全過程的每個環節均記錄在案,由專人負責,可隨時追溯,大大提升了產品質量。“現在沙窩蘿蔔重新打響品牌,暢銷各地,在國外還賣出了大價錢!”李國建說。
“西瓜每畝增產500公斤,畝均效益達3000元。入社後不僅能享受技術支持,更解決了產銷無序的問題,‘抱團取暖’更具競爭力!”寶坻區大鐘莊鎮大褂村農民楊立園說,今年合作社引進西瓜嫁接技術在村裏推廣,解決了困擾瓜農多年的西瓜重茬減產、品質變差的難題。他首次嘗試採用合作社推薦的瓜苗嫁接移栽技術,改善了西瓜的口感,產量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不僅讓市民吃上物美價廉的西瓜,產量的提高也讓瓜農收入倍增。市農委經管處處長陳汝軍介紹,爲了加快沿海都市現代農業建設步伐,本市已累計創立農民合作社6400多家,家庭農場總數近2000多家,培育了大順園林、科潤、傲綠、海發等一批有影響力的企業,使傳統一家一戶分散經營向合作化、規模化、集約化轉變,既讓農戶增收,也讓市民得到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