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2月21日至27日,由中宣部、中國記協組織的全國新聞戰線“好記者講好故事”巡講團分爲三路,從北京出發分赴遼寧、上海、浙江、江西、河南、廣東、廣西、貴州、陝西等省區市,開展以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爲主要內容的“好記者講好故事”巡講活動。
用堅實的行動講述好中國故事
從國內重大時政新聞到國際熱點事件,從雪域高原到遼闊南極,從百姓日常生活到地震災區一線……記者們以飽滿的敬業精神和專業態度寫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
他們中有的在異國他鄉面臨生死考驗;有的在地震、泥石流災區見證生死離別;有的用30多年激情燃燒的歲月記錄下一位又一位好人的心路歷程……向聽衆展示了一段段深入基層、爲民發聲的感人經歷。
6年前,當他奔波在汶川大地震新聞現場,卻沒能在自己父親去世、兒子意外離世時,送至親最後一程。他說,“既然選擇了記者,半生流淚終不悔。”光明日報社駐江蘇記者站站長鄭晉鳴用自己33年的新聞經歷,寫下了“堅守”的意義。
從業10年來,用壞的29根柺杖記錄了他在湖南119個縣市區的足跡。這些柺杖伴隨譚裏和走遍了三湘四水,也撐起了他的新聞理想。用柺杖撐起記者夢,這就是右腿殘疾的湖南今日女報首席記者譚裏和的工作擔當。
面對熊熊燃燒的大火,他穿上防火服、拿起相機,“冒充”消防員衝進火海;面對被困松花江冰面的老人,他又毅然放棄拍照,選擇下江救人。在拿起與放棄之間,哈爾濱日報集團攝影記者陳南用行動詮釋了什麼叫責任。
在報告會現場,當一個個真實的新聞故事、一幕幕感人的畫面呈現在聽衆面前時,很多人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淚,講堂裏不時響起陣陣掌聲。
以榜樣的力量鼓舞前行
很多聽衆都表示,講座“充滿了力量”,喚起自己對新聞行業的激情、理想和信念。巡講團成員通過講述新聞事件背後的感人故事,分享他們以導向爲靈魂、以真實爲生命、以人民爲中心的責任擔當,充分展示了當代記者愛崗敬業的職業精神和崇德向善的人文情懷。
《解放日報》記者顧學文表示,要向這些優秀記者學習,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更好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面對新媒體環境挑戰,顧學文說,傳統媒體應勇於改變,要對改革惰性、慣性思維說“不”,不負時代交予的使命。
“在媒體融合步伐加快的今天,網絡媒體不能自降要求。”東方網記者劉軼琳表示,不能片面地追求所謂的點擊率,而是要將傳統媒體的社會責任和新媒體的傳播手段結合起來,創新表達方式,講述更好的故事。
復旦大學新聞學碩士研究生唐莎說,通過這些好故事,看到了中國記者紮根基層,與百姓的深厚情誼;也感動於記者不怕艱苦,一次次突破阻力,探究食品衛生、安全生產等重大新聞事件的真相。“好故事傳遞出了中國夢的正能量,也堅定了我的職業信仰和人生追求。”
已經從事新聞採編工作近20年、至今仍活躍在新聞第一線的《西部法制報》記者部主任黃寶山說,新聞工作者應該永遠在路上,只有走到羣衆當中,走進羣衆心裏,鮮活的新聞才能躍然筆尖。
38年堅守崗位終成記者的“草根”通訊員王玉清娓娓道來的點滴小事,令黃寶山這位同樣的老記者激動不已。“他讓我也想到了自己在採訪歷程中所遇到過的真善美與假惡醜。記者並不一定要吃青春飯,但一定要時刻保持對工作的激情,永遠出現在新聞現場。”
現場多位聽衆表示,要像這些講故事的好記者一樣,用腳步和心靈去記錄時代變遷,做忠於時代的見證者、記錄者和傳播者,傳遞正能量。
好記者永遠在路上
巡講團成員、貴陽廣播電視臺記者陳春曉說,“巡講團的成員在講述自己故事的同時,也被別人的故事時時感動着。只要記者用心、用情、腳踏實地,記者的青春永遠不會褪色。
海米提·買買提是巡講團中來自新疆電視臺的一名年輕記者。在各地巡講時,每到一個新的地方,他都會通過直播連線向新疆電視臺《新聞午報》欄目發回報道。他說:“除了要把新疆的好故事傳遞給內地同胞,我也要把內地新疆人的故事和內地同胞的情懷轉達給在新疆的同胞。”
巡講團成員、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烏爾都語翻譯王茜婷說,“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時代,在人人都可成爲自媒體的時代,記者這個職業,始終都有着其獨特的價值和作用,關於傳遞正能量,關於追求中國夢,關於連通國內外。”
光明日報社駐江蘇記者站站長鄭晉鳴說,“我用半輩子寫好人,還沒有寫完;想用一輩子做好記者,但仍在路上。”
中國記協黨組書記翟惠生表示,“習近平總書記說,好的作品是激盪人心的,經典的作品應該是留得住、傳得開的。當記者講完故事後,我們發現,只要我們眼光向下,就能發現更多的好記者。記者眼光向下,就能發現更多的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