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記者賈磊攝
『清早船兒去呀去撒網,晚上回來魚滿艙。四處野鴨和菱藕啊,秋收滿畈稻谷香……』在由天津濱海新區空港經濟區社會發展局、天津空港經濟區文化中心主辦的『凝視的木藝——彭本浩版畫作品回顧展』上,佔據半個展廳的水鄉風貌的版畫作品不禁讓人想到這首《洪湖水浪打浪》。耕作的水牛,冬日懸掛在樹上風乾的臘鴨,隨風起舞的蘆葦,洞庭湖、洪湖風光和漁民打漁撒網等景象都被彭本浩刻畫進他的創作中。雖然這些作品大多是黑白木刻版畫,但豐富的場景和生動的畫面也讓現場的觀眾們感受到水鄉生活的樂趣。彭本浩介紹說,在2000年以前,自己的主要創作就是水鄉風情,幾乎天天出去寫生,『那時候真是不問世界怎麼變化,就是低頭搞我自己的創作』。
『線塑漁網』更緊實有力
刀在木板上可以雕刻出風的靈動,水牛的皮膚則用紙的質感來展現,彭本浩介紹說,自己在創作過程中也有過很多新的嘗試。一幅名為《小魚兒》的版畫,畫面由密密麻麻的網和幾條漏網小魚構成,而作品標注的『線版版畫』引起了不少愛好者的好奇。彭本浩介紹說:線版版畫是將質地比較硬的線擺放成所需的形狀,將其輕粘在板上,然後再在線上滾上油墨,拓印出作品。『我們那時候不像現在,很多工序都可以機器來完成,這些作品從刻到印全都是手工制作的。』彭本浩說,這幅《小魚兒》就是用一條條的線粘出來的漁網,網線要自然緊繃,讓觀者能感覺到漁網的張力,『一張漁網非常繁復,手力掌握不好的話就會有稍許的松動,所以會非常考驗創作者的技巧。』彭本浩說,即使非常小心,印出來的每張作品間都會有些許的差別。
人物肖像引觀者稱贊
2000年是彭本浩創作的轉折期,上世紀90年代,彭本浩到了廣東,多元的文化環境讓他有了新的創作對象——巨幅人物肖像。在展廳的左側,5幅黑白木刻的人物肖像版畫即佔據了一面牆。和這些如羅中立油畫《父親》一樣帶給人一種蒼涼、古朴情感的作品相對是,是展廳右側一組名為《兄弟》的系列作品,這些作品往往都是有一個人物的輪廓,但是卻由不同的紋理充滿整個畫面。彭本浩介紹說,這些人物作品其實是在那些水鄉作品的廢版上再度創作的,『到了廣東以後我接觸到很多新的東西,於是就產生了把早期的創作破掉,直接在上面闡述一個人物形象這種創作形式。』苞谷地、蘆葦蕩,水鄉風情被改造成一幅生動的人物形象,彭本浩用『破』的方式『立』了一種新的創作形式。這些作品不僅得到現場觀眾的交口稱贊,原中國版畫家協會主席王琦還曾評價其為『黑白藝術的光輝』。(記者范炳菲見習記者李韋江)
-延伸閱讀
劉碩海:廢版上再創作,這是技法上的『不擇手段』
觀看了此次『凝視的木藝』展覽的新區版畫名家劉碩海向記者介紹道,創作不能像生產產品那樣,必須有靈感,而靈感就是出乎想象的東西。藝術家在創作過程當中,就是一個把握靈感、把握畫面的過程,不是靠技法,而是靠情緒的衝動。在廢版上再創作,這是技法上的『不擇手段』,可以突破原來的技法,畫家可能都有這種偶然性,同樣畫家也善於控制這些。『隨著藝術創作,思想、情緒的東西,必然要找到適合其表達的技法,當技法找得最准確的時候,這幅作品纔是最成功的,創作過程就是一個尋找和探索的過程。』(記者范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