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復旦投毒案宣判後,記者走訪了高校心理專家、醫院心理科醫生。雖然上海大學生樂觀感、幸福感、健康總體狀況處於積極正向,但是,目前,一些大學生內心比較敏感,對生活壓力和挫折的“心理彈力”不足仍是不爭事實。
華東師範大學應用心理學副教授張麒表示,“教育的目的是把人培養成人,而不是培養成工具。”
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8日二審宣判“林森浩投毒案”:法院最後裁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此前,一審法院判處被告人林森浩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此案一直廣受坊間關注,對當代高校學生教育、心理等方面的探討持續升溫。
張麒8日接受採訪時表示,當下,很多地方的教育注重“工具性”,忽略了“生命教育”,評估體系亦陷入“東西比人更值錢”的思維模式。張麒表示,一些高中生、大學生的很多問題,表面上看是學習壓力、人際交往,實際上是其作爲一個人,得不到人性的關懷。
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副教授、心理學博士胡娟談及“林森浩投毒”一案時表示,一些本科生、研究生的心智成熟度遠遠不足。她透露,自己曾在三小時內緊急干預處理過2起自殺傾向的案例:其中一個學生是因爲感覺不會表達自己而要自殺;另一位學生則是覺得周圍人對自己太好、不知道怎麼回報而想自殺。
此後,胡娟開始注重心理學方面的授課,她不僅開設了“心理導航”課程,還開設了“胡娟催眠工作室”。這位心理學專家特別指出,教育,尤其家庭教育很重要,它將在每個人心理打下的烙印,幾乎就成了人的“心理體質”。
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征醫院醫學心理科講師、主治醫師潘霄告訴記者,目前的大學生內心比較敏感,耐挫力需要訓練。她說,其在學校裏開設了“幸福心理學”課程,該課程涉及人際關係、個人成長、愛情等多個方面。潘霄透露,這門課程很受學生歡迎。他們都希望能多一些這樣的選修課,並增加學時。這位心理科醫生建議,學校可以加設“心理健康月”,鼓勵學生編排心理劇、組建心理社團。
上海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心理學系博士、副教授蔡丹曾對約3000名大學生作了連續兩年的跟蹤調研,結果發現,上海大學生樂觀感、幸福感、健康總體狀況處於積極正向,不同出生地的學生在大部分心理健康指標上不存在顯著差異,比如抑鬱、焦慮、生活節奏、心理壓力等。但他同時發現,大部分指標男生遜於女生。
蔡丹向記者介紹了一個概念“心理彈性”,又稱抗逆力,抗挫折能力,它是指面對喪失、困難或逆境時的有效應對和適應,是對生活壓力和挫折的“反彈能力”。
“大學生活往往會有一些逆境事件,包括考試失敗或不理想、被人誤會或錯怪,以及戀愛不順利或失戀等。”蔡丹認爲,成功抗衡並戰勝挫折的積極經歷將會增強大學生對逆境的控制感、自我效能感和自信感,產生對挫折與逆境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