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文物是歷史的絕唱。因爲有了文物,歷史纔不至於當真成爲“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文物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到地方考察調研也十分關心文物保護工作,對提升文物保護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2014年2月25日,習近平在北京考察工作時強調,“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其實,早在2002年4月,時任福建省長的習近平爲福州市知名文物學者、曾任福州市文物局局長的曾意丹所著《福州古厝》一書作序。他在序中寫到:“保護好古建築、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歷史,保存城市的文脈,保存歷史文化名城無形的優良傳統。”
當然,人類社會活動與歷史文物保護,也許是個亙古難解的矛盾。這些年,隨着城鎮化的發展,歷史文物似乎也加劇着湮滅的命運。譬如鎮江千年糧倉雖有入圍“200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的“護身符”,但最終還是沒能逃脫挖掘機的命運,讓位於“如意江南”房地產樓盤的開發。安徽宿州煤礦修鐵路破壞近百平方米文物遺址,廣州黃埔軍校同學會舊址被改造成夜總會等新聞,隔三差五時有聽聞。又譬如,山東省文化廳廳長徐向紅曾介紹,“近20年來,山東有1600處不可移動文物消失,其中有一半以上毀於各類建設活動。”
歷史文物的命運之殤,不是一個城市、一個地方面臨的困局。
正因如此,頂層設計對於歷史文物保護,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視與作爲。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2013年4月起在全國展開,普查登記工作將於2016年底基本結束。屆時,各類藏品將以名稱、保存狀態、年代、來源等14項信息入庫。近年來,文物保護經費投入大幅遞增,尤其是十八大以來,中央財政文物保護資金投入年增幅40%以上,資金支持覆蓋面進一步拓寬,對西藏、新疆等邊疆民族地區及貧困地區給予了更有力的支持。2014年,國家文物局督辦文物違法案件64起,重點督辦和嚴肅查處徐州市韓橋煤礦舊址損毀案、阿爾山市阿爾山車站損毀案等法人違法案件等……
爲什麼要像生命般保護歷史文物?一來,文物是歷史見證,是不會說謊的歷史存檔。我國商代以前的歷史,便是完全靠地下出土文物得以證實和恢復。更近的例子,譬如去年底,網友曬珍貴抗戰文物圖片,就是對南京大屠殺歷史不容置疑的佐證。二來,歷史文物是老祖宗留下的寶貴物質和文化財產。此前,圓明園鼠首和兔首銅像回國、皿方罍合體……幾乎每一次海外文物的迴流,都會受到極大關注,也都要付出高昂的“代價”。去年,第四屆文化財產返還國際專家會議還專門通過了《敦煌宣言》,這是中國首次主導制定文物返還領域國際性規則,也說明中國更深刻意識到在地大物博的中華大地上,歷史文物不能隨意灑落。三來,歷史文物是民族與國家的“根”與“源”。它不僅是旅遊資源,也不僅是地理變遷、水文、地震等訊息的“記錄者”,更不僅是文化藝術創作與現代科學技術的“肩膀”——更重要的是,它凝結着民族情感,凝聚着國家共識,自然而然地生成一種深沉而磅礴的偉大力量。
就國際社會而言,從1931年的《雅典憲章》,到1964年的《威尼斯憲章》,“歷史文物建築的重要價值和作用”被人類所敬仰,“將其視爲人類的共同遺產和歷史見證”,亦成爲國際社會的通識。在中國夢的版圖上,包含歷史文物保護在內的中華文化的承續與繁榮,既是情感表達,也是重任兌現。在習近平總書記率先垂範及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指引下,保護好中華歷史文物,也即留住民族的“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