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新網1月16日電據國家旅遊局網站消息,2015年全國旅遊工作會議近日召開,國家旅遊局局長李金早指出,稱“我國已成爲世界旅遊服務貿易逆差最大的國家”是誤導性的說法,出境旅遊支出和入境旅遊收入,目前不是同一個統計口徑,不具備可比性。
李金早指出,旅遊業已成爲綜合性大產業,旅遊業關聯度大、涉及面寬、拉動力強,對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意義重大。無論是對GDP的貢獻,對消費、投資、出口的貢獻,還是對相關重點行業的貢獻、對就業的貢獻等,都充分體現了旅遊業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硬實力。
李金早在談及“是否存在中國旅遊貿易逆差”時表示,應該把入境旅遊與出境旅遊作爲一個整體,研究統籌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有一種說法很流行,說“中國存在鉅額的旅遊貿易逆差”,說“2013年我國旅遊貿易逆差730億美元,2014年旅遊貿易逆差突破1000億美元,5年增長近50倍,我國已成爲世界旅遊服務貿易逆差最大的國家。”但是,這實際是一個誤導性的說法。
第一,出境旅遊支出和入境旅遊收入,目前不是同一個統計口徑,不具備可比性,更不能簡單相減。
第二,出境旅遊支出和入境旅遊收入還存在一個統計口徑的差異。入境旅遊花費調查分爲過夜和不過夜,出境旅遊花費調查則不分過夜和不過夜。
第三,出境購物花費高有着突出的階段性特徵和政策制約因素。我國出境旅遊花費高,主要就是高在境外購物,特別是購買奢侈品上。而現有研究發佈的數據,沒有扣除這一因素。按照新的核算方式,我國出境旅遊花費會在傳言的數據上大大減少。隨着自貿區建設、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以及出境遊客消費逐步成熟,這種排浪式的海外購物特別是購買奢侈品消費將會迴歸理性。
第四,測算出境旅遊支出和入境旅遊收入應該進行結構性分析和調查估算。
因此,要正確測算出真實的入出境旅遊花費差,就必須扣除上述因素。根據國家信息中心課題組的初步調查研究,扣除上述因素後,不僅沒有所謂鉅額的中國旅遊貿易逆差,還存在順差。2013年國際旅遊支出爲1286億美元,國際旅遊收入516.64億美元,扣除留學費用約爲400億美元,奢侈品消費近500億美元,以及幾個主要國家和地區出境和入境旅遊人均花費差距、迴流等因素,至少有順差上百億美元。
再者,不應當將出境旅遊、入境旅遊割裂孤立看待,而應建立“旅遊入出境總人次”的概念。中國已從入境旅遊目的地轉變爲入境旅遊目的地與出境旅遊客源地的雙重旅遊國,這是民富國強、旅遊發展的表現。入出境旅遊在客源地、目的地國和地區產生的相關拉動是綜合性的,不應只考慮某一方面。因此應該把入境旅遊與出境旅遊作爲一個整體,研究統籌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如外貿,講進出口總額,反映對外經濟交往的總體規模。
李金早在談及“旅遊業是否只富民不富財政”時表示,事實表明,旅遊業不但富民,也富財政,而且兩者都會越來越富。“旅遊業富民不富財政”在旅遊發展初期,的確是事實。但是,旅遊業發展到今天,情況已大大不同。
在談及“旅遊業對經濟的貢獻僅僅是消費嗎?”時,李金早表示,旅遊不僅是消費熱點,也是投資熱點、出口熱點。他指出,關於旅遊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我們經常都是在說對消費的貢獻,在各種重要的文件中,也是將旅遊僅僅放在促進消費方面加以論述。直到今天,從上到下、業內業外、從行業到理論界均認爲旅遊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與投資、出口拉動無關。但事實上,旅遊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貢獻,不僅是拉動消費,還對投資和出口都有着越來越強勁的拉動作用。旅遊不僅是消費熱點,也是投資熱點、出口熱點。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