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黎巴嫩選美小姐葛瑞格最近遇上了麻煩事。因爲一張與以色列選美小姐馬塔隆的合照,葛瑞格遭到一些激憤人士的猛烈抨擊,甚至被冠以“通敵”“叛國”罪名。儘管葛瑞格在照片中笑容僵硬,事後也再三解釋本無意與以色列選美小姐接觸,合照是對方擅自拍攝發佈的,但依然有民衆要求取消她代表黎巴嫩參賽的資格。
類似的事件以前也發生過,1993年的黎巴嫩小姐赫達·阿爾—特克就曾因同以色列小姐合影,引發黎國內輿論抨擊,最終被剝奪了參賽資格。
區區一張照片,竟像一把鹽,撒向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之間久難彌合的傷口,戳痛了衆人神經,也喚起了黎巴嫩等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數十年來鬱積的恩怨情仇。上世紀80年代,以色列派兵侵佔了黎巴嫩南部地區,雖然於2000年撤出,但兩國或大或小的衝突一直不斷。因爲長期處於戰爭狀態,黎巴嫩立法禁止該國公民與以色列公民的一切聯繫,兩國斷絕貿易。
筆者在阿拉伯世界常駐3年,真切地感受到了兩個民族間深深的隔閡。《戴維營協議》簽訂後,埃及成爲首個與以色列正式建交的阿拉伯國家,但以色列駐埃及使館卻屢屢遭到民衆衝擊、毀壞,後來不得不徹底閉館。在相對世俗開放的阿聯酋,曾有自稱來自以色列的人被蘇丹籍出租車司機憤怒趕下車。一些阿拉伯國家還拒絕那些持有以色列簽證的外國遊客入境。《中東報》的評論代表了阿拉伯世界主流的聲音——只要以色列仍在侵佔巴勒斯坦的土地,那麼阿拉伯世界就將繼續把以色列視爲敵人。
已故巴勒斯坦前領導人阿拉法特曾有一句名言:“我帶着橄欖枝和自由戰士的槍來到這裏,請不要讓橄欖枝從我手中落下。”殘酷的現實一再書寫着巴以血淚史。連續上演的悲劇令人扼腕唏噓,近代以來西方殖民主義者爲圖私利而進行挑撥分化、深埋禍根的行爲令人憤慨。巴以雙方都應當清醒地看到,暴力只會讓仇恨代代相承,變本加厲。
放眼全球,各類環球選美比賽風生水起,受到熱捧。地域、國家、膚色、民族的界限早已被打破。引人注目的是,許多參賽者還將“愛好和平”視爲一項不可或缺的標籤,通過講述友愛與和解的故事,將“至美”與“至善”相連,給人美麗憧憬。人們期待着,阿拉伯世界的人民與以色列人民之間的隔閡儘快消融,讓雙方得以友好地握手,開心地合影,安心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