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爲新一年的GDP增速定調,歷來是各地《政府工作報告》最受關注的看點。然而,楊雄市長日前在上海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這個數字首次“隱身”,取代它的是“經濟平穩增長,結構持續優化,質量和效益繼續提高,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與經濟保持同步增長”的表達。
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率先取消GDP增長目標,乍一聽或許會讓很多人驚詫,實則是水到渠成的改革之舉。一方面,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語境下,中央已多次強調“不以GDP論英雄”,並連續多年調低GDP增長目標,淡化GDP指標是大勢所趨;另一方面,上海五六年前就已不再考覈區縣的GDP指標,韓正書記更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明確表示,“不太關心GDP數據了,更關心環境數據”。
作爲引領中國經濟發展和改革的引擎,上海率先拋棄GDP增長目標,轉而更加重視品質、結構和效益,傳遞出了強烈的轉型信號。從經濟發展的普遍規律和上海自身實際出發,不再以GDP爲指導各項工作的指揮棒,相當於拿掉了過去戴在各級領導幹部身上的手鐐腳銬,此舉將爲加快經濟轉型創造更多的空間。
有必要強調的是,上海政府工作報告淡化GDP指標,並非因爲這個指標拿不出手——從歷年數據來看,上海在經濟總量、經濟增速等方面的表現,一直可圈可點且十分穩定;此舉也不意味着上海降低了對經濟發展的要求——實際上,淡化GDP指標表明上海將更加註重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注重經濟轉型升級。
長期以來,社會各界關於“GDP崇拜”的爭議從未止息,但GDP指標在政府話語體系中的地位難被撼動。曾有地方嘗試用“幸福指數”取代GDP指標,結果發現GDP仍是衡量國家和地區經濟狀況的最佳指標。處在經濟創新轉型關鍵期的上海如今勇吃“螃蟹”,既讓人看到了這座城市的自信,也算是有的放矢。
仔細研究政府工作報告可知,在淡化GDP指標的同時,上海市對社會治理和改革能力的要求,得到了進一步明確和強化。比如,“環保投入相當於全市生產總值的比例保持在3%”“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26件”等。這些約束性指標更具體,也傳遞了更科學的政績導向。
淡化GDP指標,並非對GDP考覈體系的否定,而是對“GDP崇拜”的摒棄。只要處理得當,這種帶有探路色彩的改革,不會讓各項政府工作方寸大亂,而只會讓經濟發展和社會改革更有活力,進而使得最終上交的“成績單”充滿驚喜。可以預期的是,在中央明確要求“不以GDP論英雄”的語境下,像上海這樣“輕GDP指標,重治理能力”的調整,可能會成爲未來政府工作報告的“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