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在京發佈的我國首部老齡事業發展藍皮書《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13)》披露:我國老齡化形勢嚴峻。高齡老年人口繼續增長,年均增長100萬人的態勢將持續到2025年;失能老年人口繼續增加,從去年的3600萬人增長到2013年已達3750萬人,比2012年同期增加150萬人;慢性病老年人持續增多,空巢老年人口規模繼續上升,今年均突破1億大關;無子女老年人和失獨老年人開始增多,2012年已達100萬個失獨家庭,每年正以7.6萬個家庭的數量持續增加。
藍皮書說,2012年和2013年是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中形成的第一個老年人口增長高峯。2013年老年人口數量將達到2.02億,老齡化水平達到14.8%,是勞動年齡人口進入負增長的歷史拐點,推動人口機會窗口逼近關閉,老年撫養比從2012的20.66%上升到2013年的21.58%。
藍皮書介紹,由於人口老齡化超前於現代化,“未富先老”和“未備先老”的特徵日益凸顯。老年人面臨諸多問題和困難,2012年全國約有2300萬老年人屬於貧困和低收入者。城鎮老年人口的宜居環境問題十分突出,七成以上的城鎮老年人口居住的老舊樓房無電梯,高齡、失能和患病老年人出行困難。 2012年農村留守老年人已達5000萬人。高齡、失能和患病老年人的照料護理問題,已經引起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
藍皮書說,涉老侵權案件、老年人受害受騙事件時有發生,老年人心理健康問題嚴重。三成以上老年人遊離於社會管理之外,少數老年人被地下宗教和非法組織利用。
無法就近在社區就醫
老年衛生服務資源嚴重不足
光明網北京2月27日電(記者樑捷)今天,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在京發佈的我國首部老齡事業發展藍皮書《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13)》指出,不斷增長的老年人醫療衛生服務需求與保障服務能力不相適應,適合老齡社會要求的專業化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尚未形成。我國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達一億人,整體帶病生存時間長。
藍皮書指出, 65~69歲年齡組人口健康素養水平最低,具備健康素養的人不到4%。在科學健康觀、傳染病預防、慢性病預防等5類健康問題中,我國老年人羣慢性病預防素養最低,健康素質有待大力提升。
藍皮書指出,我國老年衛生服務資源不足,專業性老年醫療衛生機構少,全國老年病醫院只有61家,老年康復醫院只有265家,專業性縣及縣以上老年康復醫院只有15家,護理院41家。老年病專業醫療服務、老年康復、護理、臨終關懷、精神衛生服務提供明顯不足,很多慢性病病人在病情穩定後就得出院,其後長期的康復和護理問題難以得到關注和解決。醫療保障制度發展極不平衡,僅有6.0%的老年人蔘加了商業健康保險,比例非常低。多數老年人希望就近在社區衛生院就醫,然而目前全科醫生隊伍仍處於人員少、力量薄弱,社區衛生院處於技術水平低、設備條件差的初期發展階段。城鄉醫療衛生服務發展仍存在顯著差距,超過四成的城市老年人和近六成的農村老年人擔憂無錢看病,“老無所醫”。
子女不贍養老人等涉老案件總量上升
六大特點凸顯老年維權工作艱鉅
光明網北京2月27日電(記者樑捷)今天,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在京發佈的我國首部老齡事業發展藍皮書《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13)》指出,我國涉老案件的增幅與老齡化程度成正比,老齡化程度越高,涉老案件就越多。
藍皮書指出,從2012年涉老案件情況看,呈六大特點:
一是贍養糾紛案件有增長趨勢,子女不肯贍養老人,導致老人生活窘迫的現象時有發生,存在着法院審理難、執行難的問題。
二是老年婚姻受干涉案件頻繁發生,很多子女認爲老年人再婚很丟臉,或考慮到財產繼承問題而加以干涉。
三是涉老財產糾紛案件日漸增多,子女侵佔老人財產的情況時有發生;有的子女趁老人生病之際,把其存款、貴重物品等轉移到自己名下,有的甚至威逼利誘老年人訂立遺囑,侵佔老年人的財產;老年人的風險防範能力下降,成爲一些社會不法分子搶劫、搶奪和盜竊的對象。
四是涉老房產糾紛案件劇增,房產權已經成爲老年維權的第一焦點,有的子女把佔用老年人住房作爲贍養父母的條件;有的甚至強佔、強行調換老年人的住房;有的利用房改將老年人的住房登記在自己名下;老年人再婚而引發的房產糾紛案件不斷髮生。
五是老年人受騙案件日益增多,位列第一的是以健康爲誘餌,以免費體檢、免費講座的名義,誘騙老年人購買昂貴的藥品或醫療儀器;以發財創收爲誘餌,欺騙老年人蔘加非法集資活動;以親情爲誘餌,設騙局常稱老年人的子女、親友發生車禍、欠債等,要求老年人轉賬救急。
六是65歲及以上老年人自殺率呈急劇升高趨勢,伴隨着我國老齡化的迅速發展,老年人心理問題更加突出,老年人的自殺率隨着年齡的增高而提升。
社區管理不到位自治組織能力有限
老年羣體社會管理創新勢在必行
光明網北京2月27日電(記者樑捷)今天,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在京發佈的我國首部老齡事業發展藍皮書《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13)》指出,現有的社會管理體制機制與來勢迅猛的人口老齡化和迅速形成的龐大老年羣體不相適應,創新老年羣體社會管理迫在眉睫。
藍皮書說,我國目前的老年羣體社會管理部門重複過多,職能交叉和錯位。其中黨委政府組織部門管理離休幹部的相關待遇,人事部門管理機關和事業單位離退人員的工資,勞動保障部門管理老年人的養老金統籌發放,民政部門管理孤寡老人、貧困老人的生活保障,文化體育部門管理老年人的文教體育活動。除此之外還有:老幹部局、離退休管理辦公室、老齡委辦公室、老齡協會,以及各種老年社會團體組織。由於機構重複,職能交叉,管理中問題頗多。
目前,我國的社區擔當的事務紛繁複雜,沒有足夠精力投身老年羣體社會管理工作。同時,社區有衆多事權,卻無財權,沒有直接的辦公經費,有些老年羣體的社會管理工作根本無法開展。
藍皮書還指出,基層老年人協會是人口老齡化和老齡工作社會化的產物,至2010年底,全國共有老年人協會80多萬個,入會老年人超過3500萬人。我國基層老年人協會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是組織建設缺乏統一規範,活動場所和經費短缺,地區間發展不平衡,領導班子和主要負責人素質參差不齊,削弱了老年人協會在管理老年人事務的能力。
藍皮書呼籲,要創新老年羣體社會管理,首先要更新老年羣體社會管理理念。實現從“管理”到“服務”的轉變。要理順機構設置,明確老年羣體社會管理責任。要借鑑國際先進社會管理理念,更好地發揮社區和老年自治組織的作用,讓中國的老年人生活得更加幸福。
老年宜居環境建設應納入新型城鎮化規劃中
光明網北京2月27日電(記者樑捷)中國人居環境、公共環境、居家環境建設缺乏長遠規劃,大多數基礎公共設施和建築都是針對健康的、無殘疾的羣體,忽視了老年羣體的要求。今天,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在京發佈的我國首部老齡事業發展藍皮書《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13)》指出,在老齡社會語境中,中國絕大多數城市都是“問題”城市,老年宜居環境建設長遠發展尚存不少問題。
藍皮書指出,農村老年宜居環境建設長期嚴重滯後於城鎮發展。城市建設應充分考慮老年人的生理特點與生活習慣。老年宜居環境建設長遠發展,應納入新型城鎮化整體的規劃、設計、建設和管理之中。應在老年宜居環境建設的資金、土地、管理等要素上加大投入。應把老年宜居環境體系工作列入各級黨委、政府工作議程。通過對老年宜居環境體系考覈與評估,加強老年宜居環境創建工作規範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