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不出意外,今年的中央1號文件又一次聚焦“三農”。這已經是中央連續12年將1號文件聚焦在“三農”工作上。
“這是因爲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中國農業發展也進入新階段,面臨新的挑戰和矛盾。”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說。
1號文件《關於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全文共分5部分,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引人注目。
新挑戰倒逼“三農”問題頂層設計
從統計數據來看,到2014年,我國糧食生產已經十一連增,農民收入也連續11年快速增長。但是,在一些“三農”問題研究專家看來,這讓人喜憂參半。
在最近的一次論壇上,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就表達了擔憂。在他看來,我國農業農村發展面臨諸多問題,農業的大考剛剛開始。
價格是最明顯的表現。幾乎所有的大宗農產品都出現了價格倒掛的情況,也就是說,國內農產品的價格遠遠高於國際價格。比如進口的糖,儘管我國對配額以外的進口糖徵收65%的關稅,但算下來,進口的價格依然低於國內的價格。
這種情況發生在最近5年。在2008年,只有大豆出現這種價格倒掛現象。
價格倒掛的直接影響是農產品庫存的大量增加。韓俊提供的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棉花的庫存已達到1148萬噸,佔全球棉花庫存量的60%,財政負擔非常重。
程國強則列出了當下農業發展面臨的四大挑戰。
第一,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農業發展的外部條件和內部動因也發生深刻的變化,如何保持農業的持續發展?新的增長點在哪裏?
第二,農業生產成本進入上升通道,主要農產品國內價格超過國際市場價格,而補貼政策接近上限,兩邊擠壓下,農業如何增效、農民如何增收?
第三,農業資源短缺,開發過度、污染加重,生態環境約束趨緊,如何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
第四,城鄉要素加速流動,農業副業化、農戶兼業化、勞動力弱質化、農村空心化問題日益凸顯,如何在城鎮化深入發展背景下加快新農村建設?
在程國強看來,應對農業農村發展的新挑戰、解決新矛盾新問題,必須毫不動搖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爲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尤其是在農業發展新階段,破解越來越複雜的矛盾問題和重大課題,必須進行頂層設計、全局謀劃。”程國強說,中央發出第12個以“三農”問題爲主題的一號文件,正體現了這一邏輯,是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爲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最明確、最直接的體現。
從這個角度看,今年的中央1號文件,與之前的11箇中央1號文件在政策安排和佈局上,環環相扣、層層遞進、一脈相承。
程國強認爲,當前農業進入機制創新、結構轉型、產業重塑的關鍵時期。對農業政策選擇形成倒逼機制,要求必須改革創新,促進提質增效、節本降耗;必須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動集約經營、可持續發展。
在程國強看來,今年1號文件最大的亮點是提出通過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現代農業建設。值得關注的是,對發展現代農業,文件提出了明確要求和目標。未來我國農業要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這就意味着要不斷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
“同時,促進農業生產由注重數量增長向總量平衡、結構優化和質量安全並重轉變;促進農業發展由主要依靠資源消耗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轉變;促進農業生產條件由主要靠天吃飯向提高物質技術裝備水平轉變;促進農業生產者由傳統農民向高素質職業農民轉變。”程國強說,這需要注重提高競爭力、注重農業技術創新、注重可持續的集約發展。
首提改革創新
“中央1號文件中聚焦的主題往往是國家當前需要重點關注和亟須解決的問題,在全年工作中具有綱領性和指導性的地位。”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杜曉山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以往的1號文件也多次提到過農業現代化,但今年首次提到了改革創新。
衆所周知,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三大產業中最基礎的產業,但同時,在三大產業中又是短板。今年的1號文件提出,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努力在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上挖掘新潛力,在優化農業結構上開闢新途徑,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上尋求新突破,在促進農民增收上獲得新成效,在建設新農村上邁出新步伐,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這意味着,傳統農業的鏈條在拉長,要通過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的同步推進來補上農業發展的短板。
“文件提出從5個方面來解決農業發展存在的瓶頸問題。”杜曉山介紹說,包括圍繞建設現代農業,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圍繞促進農民增收,加大惠農政策力度;圍繞城鄉發展一體化,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圍繞增添農村發展活力,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圍繞做好“三農”工作,加強農村法治建設。
這些都體現着中央對“三農”工作的改革創新。事實上,具體的創新已經開始。
比如在農產品價格體制上,去年就正式取消棉花、大豆臨時收儲政策,啓動新疆棉花、東北三省和內蒙古大豆目標價格補貼試點。
目標價格並不是普通人理解的價格,而是農產品財政補貼的依據。根據農民生產成本,加上合理的保障性收益,來制定具體的補貼標準。
以棉花爲例,市場價爲每噸1.3萬~1.4萬元,目標價格是每噸1.98萬元,相當於每噸棉花財政要補貼6000元左右。
這個試點儘管只持續了1年,但在韓俊看來,農產品價格已經開始向市場均衡價格迴歸,市場開始發揮決定性作用。
如何保障農民增收,也是一個需要改革創新的課題。
杜曉山告訴記者,從長遠來看,需要推動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和鼓勵土地經營權的流轉,鼓勵適度規模經營,提高土地產出率。此外,要加快農村產權交易市場的探索和發展,儘快實現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這都是農業基礎問題,這些問題解決了,農民收入也會得到提高。”
此外,城鎮化建設也是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的途徑。“鼓勵中西部農村的農民到中小城鎮落戶。這些農民如果到城鎮落戶就業了,可以通過就業提高收入。同時,土地流轉給留在農村的農民去耕種,人均耕地面積就會增加,通過規模化經營,提升勞動生產率。以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企業加農戶的方式,使留在農村的農民提高收入。”杜曉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