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從出生到上大學你花了父母多少錢?近日,武漢工程科技學院給大一學生布置了一項寒假作業——算“感恩賬”,讓大學生計算從出生到大學畢業所花費的生活費、零用錢、學費等費用總和。學生算出結果後大爲震驚,有人按照清單算完賬後哭了,“從出生到畢業,我已經花了父母足足90萬元”。
這份長長的親情賬單將每一位學生從出生到即將大學畢業所需要的物質費用統統列出。“哇,媽媽懷孕期間的檢查費、生產費用、上小學的擇校費”如此明細的花銷令學生們咂舌,紛紛感嘆“真是沒有想到”。“學費、書本輔導教材費、生活費、社交費、電子產品、交通費……”光自己大學半年花銷都超過5萬了,一名學生在算完大一半學期的開銷後,感到特別震撼。
新生輔導員陳晶在拿到這份工作安排後,首先算了自己的一筆親情賬:從出生到畢業她已經花了足足90萬。她說,很多學生不明白爲什麼父母願意把最好的東西留給他們,甚至有些學生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她將自己的賬單曬給學生,並做了表率,回家一定要親自給父母做一頓飯,全身心地陪着他們過春節。
算“感恩賬”是創新還是作秀?算賬,是務實的感恩教育嗎?養育之情用金錢衡量合適嗎?“感恩賬”在網上引發熱議,有人說算“感恩賬”的內容更具有實質性,更加具體,遠比洗一次腳、跪拜一次等活動更加直觀有效。算“感恩賬”更能夠觸動學生的心靈,更能夠激發他們的感恩體驗。也有網友認爲,父母對於孩子的感情很難用金錢來衡量,一擲千金的未必就是真愛孩子,等着雞下蛋給孩子交學費的未必就不是真性情。從這些角度來看,讓學生算這個賬並沒有太多的意義。不過大家都能夠接受的是,現在感恩的內涵隨着社會時代的發展也在不斷地改變,現在在校的時候努力學習,畢業後努力工作,把自己身體鍛鍊得棒棒的,可能這也是對於父母的一種感恩。綜合武漢晨報央廣新聞
網評
支持
@吃飽睡好最幸福了:這並不是說用金錢來衡量養育之恩,而是讓孩子知道父母把你們養大是有多麼不容易。
@O俊_仔O:恩情是抽象的,沒有比用金錢來將它具體化的方法更直觀、更能讓人心靈震顫的了。我覺得可行。但要說清楚,金錢,並不等於親情。親情,我不單單可以用金錢來衡量,它只是讓學生獲得直觀感受的途徑和手段。不管怎麼樣,得爲學校的教育行爲點個贊!
@F馮天鳴Y:“感恩賬”不是用來衡量的,如果僅僅爲了衡量說不定還會激化攀比心理。之所以要算這筆賬,目的是鞭策自己。嘴上說着孝,天天念着感恩,但時不時總會拋之腦後,就是因爲沒有一個具象化的東西在腦子裏時刻提醒自己。當把父母的養育之恩用數字表達出來後,能形成無法忘卻的“感恩賬”,這應該是其積極意義。
反對
@關穎v:父母爲孩子付出的何止金錢,更有無價的時間精力即生命的付出。教學生懂得感恩應啓發學生用心感悟,發自內心地感恩父母,不是爲了完成“作業”的應付。學校如此感恩教育是僞教育。
@米唐貝貝:不合適吧。感恩父母,不是還錢。父母和孩子的關係,也不是債務關係。
@胡楊農夫:父母在子女身上花費的包括物質的、精神的,錢僅僅代表了一個符號而已,家庭條件好的父母不一定在感情投入上就比條件差的投入得多。這種感恩教育太物質化了!
@我一個人的海闊天空:不合適,不要把一份單純的天然之愛折算出來要求子女回報。老子說:六親不和,有孝慈。這種舉動就是在製造六親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