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火車上賣貨郎出口成對聯,吆喝完還不忘加上橫批,“腿收一下”。這樣熟悉的場景,多少次出現在我們歸鄉的路途中。2月9日,下午兩點半,北京西開往西寧的T175列車上,盒飯售貨員王磊推着小車暢通地走在車廂過道里。隨着動車、高鐵的逐漸增多,春運客流量被極大分流,特快列車上賣貨也隨之變得困難。雖然春運,北京到西寧全程21個小時,王磊只賣出了50盒,這一數量比旺季少近一半。(2月15日《新京報》)
春運期間、北京到西寧的熱門線路、全程21個小時,列車盒飯竟然只賣出了50盒,確實有些讓人大跌眼鏡。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餐不吃餓得慌。按說獨此一家別無分店的經營模式,盒飯理應供不應求才是,畢竟如此多的乘客、21個小時的車程,是存在着巨大餐飲“剛需”的。可列車盒飯遇冷的現實卻與供需分析的理想存在不小落差,原因又出在哪裏呢?
新聞報道中提到了動車、高鐵分流的因素,動車、高鐵確實分流了不少的普通列車客流量,但這個說法在春運期間顯然是站不住腳的。儘管有了高鐵動車,回家方式實現了多元化,但春運期間,節前從北上廣深等大城市開往中西部地區的普通列車仍然是一票難求、人滿爲患,網絡黃牛氾濫也從側面印證了這一點。可以說,這些普通列車的客流量並沒有比往年減少,因而將春運期間的列車盒飯遇冷,歸咎於動車高鐵的分流,缺乏足夠的說服力。
飯難吃、價格貴,是絕大多數乘客對列車盒飯的印象。因而長途坐車乘客首選是泡麪,泡麪雖然也不好吃,但起碼價格實惠。鐵路部門可能也是發現了泡麪擠佔了盒飯的銷售空間,現在的列車上似乎已經不再出售泡麪了(未見官方規定,但我數次乘車都發現列車售貨員不銷售泡麪了)。不賣泡麪了,你總得買盒飯吃了吧?可惜結果卻事與願違,不僅沒有提高列車盒飯的銷量,還出現了春運期間銷量比旺季少一半的情況。
排除了外因影響,那就可以說列車盒飯遇冷,病因還是出在自己身上。相比於市場水平,列車盒飯價格偏高,飯菜的式樣以及口味卻遠低於行業平均水準,服務態度也只能算差強人意。壟斷經營導致的乘客自主選擇權利事實上喪失,讓很多乘客無奈選擇了列車盒飯,雖填飽了肚子,卻也是滿心怨念。列車盒飯遭人詬病由來已久,但卻鮮有改進與提高,久而久之,乘客只能選擇“用腳投票”,自備乾糧成了乘車“新常態”。春運期間盒飯銷售“數量比旺季少近一半”的尷尬現實,就是在爲此前長期一段時間的忽視乘客權益與需求、漠視市場經濟規律的壟斷經營模式買單與還債。如繼續“店大欺客”,銷售量持續下降也是可以預見的。
其實舟車勞頓,誰不想吃上一口熱騰騰的美味飯菜。所以說列車盒飯的巨大潛在市場需求是長期存在的,關鍵就看運營方——鐵路部門,能否放下身段迎合市場的需求,見招拆招。改革現有的壟斷經營模式,通過引入市場競爭,從而降低價格、提高飯菜質量、改善服務水平,讓廣大乘客想吃飯、敢吃飯、吃得起飯,那何愁列車盒飯的銷量上不去呢?
文/夏熊飛
(來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