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故事的主人公出現了,是上班回家的田文軍,走在很雜亂的小衚衕裏,衚衕兩邊開的全是小賣部,他很着急,在尋找自己的孩子,邊走邊喊,鵬鵬!”——近日,位於和平文化館的盲人電影院裏,臺上的投影儀幕布放映着電影《親愛的》的畫面,幾十位盲人坐在下面,正在聚精會神地“聽”電影。給他們講述電影的人叫鄭偉,是和平文化館的副館長。爲了讓盲人聽得明白場景、天氣、肢體動作,凡是在沒有臺詞對白的時候,他需要對畫面做必要的補充描述。“盲人和我們不一樣,你不把環境介紹清楚,盲人根本聽不明白”,鄭偉說:“爲了達到這樣的效果,每部電影我要提前看四五遍,提前寫好講解腳本。”
盲人電影院是鄭偉在2007年一手創辦的,到現在已經持續到第八個年頭了,一共播放了八十多場電影。每月第三週的週六是雷打不動的放映時間,除去過年,年年月月都堅持着。這些年來,每逢放電影的日子,來自天津市區的盲人觀衆便會彙集到和平文化館四樓的播放廳聽鄭偉講電影,這一天成爲很多人“每個月都盼着的”一天。
這是津城第一家盲人影院,最早是來源於鄭偉看新聞引發的思索。他看到北京有一處盲人也能“看”電影的影院,看到新聞中盲人陶醉專注的神情,內心非常震撼,決心在天津也要幹一件這樣的事,還給影院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心目影院”。
來聽電影的大多數盲人是五六十歲的老人,家庭條件都比較困難。第一次文化館裏通知盲人可以來“看電影”時,來的人以爲又可以像往常一樣領福利了。有盲人問:“這次又發什麼啊?”鄭偉說:“發文化。”“心目影院”第一次播放的是馮小剛的《甲方乙方》,鄭偉說,他儘量選擇圖書大廈裏能買到的最新電影,給盲人帶來最新的文化產品。來文化館的盲人絕大部分是第一次聽別人給自己講一部電影。在電影的選擇上,鄭偉有很多經驗,“不要選節奏特別快的,盲人跟不上;要選點積極向上的,傳遞一些正能量給盲人。”一次,一位志願者準備給盲人講一部喜劇片,把準備好的片子給鄭偉看過後,發現結尾有個“鬥雞眼”用機槍把自己家的飛機打了,“最好還是不要提到眼疾吧”,於是換下了這部電影。就如他說的“做到細心、愛心、恆心,才能服務盲人”。
除去電影外,盲人電影院裏還有別的故事。很多盲人還清晰地記得2008年8月8日北京奧運會時鄭偉帶給他們的感動。那一天,鄭偉爲他們講解了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節目八點多開始,下午五點多鐘已經有人來等着了。而開幕式不能像電影一樣提前看上一遍又一遍做足準備,所以節目開始前他做了大量的案頭工作,以保證在盲人朋友聽直播時能夠有更好的感受。他還做了立體的五環旗,讓盲人去感知五環的排列方式。演出直到凌晨兩點多才結束,鄭偉與文化館的同事們又一一將盲人送回家或者送上出租車。因爲時間太晚,鄭偉送的那位盲人住的社區側門已經關閉,繞了很久才找到正門。凌晨四點多鐘忙完時,他纔想起來還沒有吃晚飯。
在這之後,他叮囑自己和爲盲人服務的志願者們一定要記住盲人所住社區的正門,還要記住白天與晚上分別走的路。爲盲人服務的經驗就這麼一點一滴地積累起來。有一次,他組織盲人們去五大道遊玩,同行的導遊如往常一樣講解,然而鄭偉卻帶着盲人,用手去摸那些老建築的牆壁,一一描述是什麼樣的建造工藝。還有一次,文化館帶盲人去南戴河“聽海”,在沙灘上表演節目,早上起來看日出。鄭偉一點點地描述日出的過程給他們聽,“他們都很高興”。
除此之外,文化館開辦了盲人電子閱覽室,給盲人培訓在語音軟件的幫助下操作電腦;請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現場製作美食給他們吃,給盲人帶來更直觀的感受;舉辦天津市首屆盲人藝術節,等等。“心目影院”已經超出了僅僅爲盲人講電影,他花了很多的心思去改變盲人的生活狀態,奉獻成爲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鄭偉的愛心也感染和帶動了社會各界人士爲盲人這一社會羣體服務,盲人電影院的志願者有來自天津各個高校和企業的年輕人。他們在電影開始前就去公交車站將盲人們接到電影院,全程陪同着盲人,包括上廁所、坐電梯等。電影結束後,再送盲人下樓,乘坐公交車。鄭偉說,樂於服務的志願者特別多,從來不用擔心人數不夠。
鄭偉最近正在籌備一件事,與天津師大的“一二三配音工作室”合作將電影與配音結合起來做成音頻文件,這樣在家裏不方便出門的盲人也可以“看電影”。他還想呼籲社會各界的支持,捐贈一些有聲讀物給盲人,“他們真的很需要這個。”未來他還希望每個社區都有這樣一家盲人影院,這樣盲人們不用跑太遠,就可以享受到這獨特的文化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