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這是我女兒給我買的4G手機,還幫我安上了微信,教我怎麼用。”今年春節,64歲的衛國忙着“按住說話”,和天南海北的親朋好友用微信互道過年好。如今,像衛大爺這樣的老年人也開始新潮了起來,微信拜年這股“微”風強勁。
“衛國老弟,你是不是在看春晚?我給你拜個年,祝你全家羊年大吉,閤家歡樂。”按響微信語音信息,衛大爺告訴記者,說話的是他的老戰友,人在深圳,他們經常通過微信聯繫。不用打字可以發送語音,衛大爺覺得這是微信的好處,真切的語音讓有着47年交情的老戰友雖遠隔千里,卻被無限拉近。
聽完微信裏朋友們發來的新春祝福,衛大爺和記者回憶起這十多年來的拜年方式的改變:“2000年那會兒,大家拜年都是打電話,家裏每人都打好多個,要花不少時間和金錢。2005年前後,人們用手機發短信向親友拜年,可這短信原創的內容很少,很多看也不看,就直接轉發了。而且,發送每條短信要一角錢,也要花上好幾十元。2010年前後,開始微博拜年,這的確比發短信省錢省力了,但滿屏幕都是@,要在衆多名字裏找到自己也不容易。”
和微信上的親友互道着祝福,衛大爺告訴記者:“近兩年,微信拜年火了起來,它既可以像短信一樣發送文字,又可以像電話一樣語音傳情,還能發起視頻聊天、傳送幾秒鐘的視頻,方式很活潑。藉助家裏的無線網絡,還能夠省去費用,可謂又新潮又實惠。”不一會兒,衛大爺的微信又接到很多信息。“微信裏的羣功能挺好的,我們老年大學朗誦班建了一個羣,大家都在這裏錄製朗誦語音,這樣不僅可以互相切磋,還可以送去祝福。”他說。(記者張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