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那個彈吉他的人已經不在了,但那深情款款的歌聲,似乎還在耳邊。
鄒碧華妻子唐海琳告訴記者,直到現在,她還沒有從失去丈夫的陰影中走出。在家裏,鄒碧華的衣服還掛在衣櫃中,他生前所有物品依舊擺放在原地。唐海琳幾次想收拾,但她真的不忍心觸碰。有時候,唐海琳甚至覺得,碧華只是離開了,他還會回來的……
愛情“激將法”
回憶鄒碧華生前點滴,唐海琳多少有一點自豪,她說:“碧華多才多藝,做什麼都做得很好,會唱歌,會彈吉他,會畫畫,書法也寫得很棒。”
鄒碧華的歌唱得特別好聽。有一次,他看着《中國好聲音》,打趣地對唐海琳說,“我要是參加比賽,也能拿到前幾名。”
這不是在吹噓,至少唐海琳贊同,“他中外歌曲都會唱,就是陌生的歌,聽幾遍也基本能哼唱下來。”
鄒碧華有一個“理論”:“每年要學唱幾首新歌,這樣能讓自己的心態跟得上時代,可以保持精神上的年輕。”
唐海琳與鄒碧華是在1984年相識的,那時候他們都在北大。回憶那段青蔥歲月,唐海琳無限留戀,在林蔭路上,在未名湖畔,那翩翩少年輕輕撥弄着琴鉉,歌聲與笑聲,總在耳畔迴盪……
一幕幕的過往,叫唐海琳如何遺忘?
在上大學的時候,鄒碧華喜歡唐海琳,但他靦腆,不敢直接表達,一直偷偷暗戀。有一天,他經過一個男生宿舍,裏面的同學正在商量着如何幫助另一個男生追求唐海琳,這下可把鄒碧華弄得慌張了,因爲再不表達,恐怕就被別人捷足先登了。
鼓足勇氣,鄒碧華買了兩張電影票,悄悄敲響了唐海琳宿舍的房門,然後他木呆呆地對唐海琳說:“敢和我一起去看電影嗎?”
這是激將法,唐海琳“上當”了:“怎麼就不敢?看場電影有啥可怕的?”
就這樣,一場電影,慢慢開啓了兩人一世的情緣。
去世前一天是兒子的生日
鄒碧華去世前一天是兒子的生日。他的兒子在微信朋友圈內寫了下面一段話:“昨天晚上爸爸打電話給我,祝我21歲生日快樂,還和我談到他21歲時剛剛本科畢業,隻身一人來到上海找工作,除了媽媽誰都不認識,住在紡織大學學生公寓,一家家單位敲門,投簡歷。還說這裏面有很多故事,下次有機會要和我細說,沒想到卻成了永別。”
鄒碧華沒時間顧家,但是他的心裏一直有家人。
唐海琳回憶,在兒子讀小學的時候,老師佈置了一份特別的作業,讓家長給自己的孩子寫一封信,鄒碧華寫的信被當作範文,在全班朗讀。信裏有這樣一句話:“孩子,我們也是第一次做父母,我們也不知道怎麼樣來教育你,我們也是在不斷地努力,找到教育好你的方法。”
信寫得誠誠懇懇,即便是對自己的孩子,也是這樣直白。
在鄒碧華離世以後,唐海琳曾經問兒子:“你覺得爸爸給你帶來哪些影響?”
兒子想了一想,對媽媽回答:“一要善良;二要真誠待人;三要禮貌。”
唐海琳突然發現,自從碧華離開,兒子似乎懂事了很多。那天送葬結束,還有許多人在家裏,因爲悲傷,唐海琳忘記了準備晚飯,是兒子提醒她:“外面的人也許都餓了吧,要不要給他們弄點兒吃的?”隨後,兒子把剛熬好的粥,一碗一碗地端給他人……
“兒子真的長大了!”唐海琳說。
“我會撐起這個家”
鄒碧華是一個孝順的人,據唐海琳介紹,他們一直與公婆住在一起。
原來房子面積小的時候,鄒碧華和愛人以及孩子擠在一張牀上,鄒碧華父母住在另一間。後來生活改善,唐海琳建議,在靠得近的地方買兩套房子,公婆住一套,自己住一套,這樣彼此有相對獨立的空間,照顧起來也容易,但鄒碧華卻堅決反對:“一家人就是要住在一起!”
鄒碧華離世,對他父母打擊很大。
從此,鄒父變得很沉默,兒子走了,他是在強忍着堅強。唐海琳講了一個細節,在碧華送葬那日,鄒父在廚房裏做飯,想讓大家多少吃一點兒,他手握菜刀,在砧板上斬肉,一句話也不說,刀卻越斬越快。“可以看得出來,他內心的憂傷其實比誰都重。”
鄒母沒日沒夜地掉眼淚,即使現在,碧華已經走了幾個月的時間,她仍然落淚不止……
自從鄒碧華去世以後,唐海琳整日以淚洗面,最近她的眼睛模糊得厲害。她的雙眼一共做過四次手術,因爲傷心過度,視力纔會急劇下降。唐海琳去眼鏡店檢查,打算再配一副眼睛,可是驗光師說,電腦根本測不出她眼睛的度數。唐海琳只得去醫院檢查,她的左眼的近視度數原本是275度,現在變成了1200多度,直升1000度。
“不管怎樣,我都會支撐這個家,”唐海琳說,“我知道,碧華希望我能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