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今年49歲的陶豔波,每天從早到晚,幾乎都要陪在兒子楊乃彬身邊,和兒子一起學習,做兒子的老師、陪讀。令陶豔波感到幸福和寬慰的是,今年6月,楊乃彬就要正式從河北工業大學機電專業畢業,她16年的陪伴有了最好的“答案”。
錄製現場,陶豔波告訴主持人,其實,自己還有一個“要求”,“這麼多年風風雨雨,孩子他爸爸一人打工供我倆上學,他更不容易,希望丈夫能一起上臺領獎。”儘管獎項是頒給陶豔波一個人的,但榮譽屬於這堅強的一家人。主持人爽快地答應了她的“要求”。
在大學裏,楊乃彬和所有正常學子一樣,已經通過了60多門科目的考試,每年都能拿兩個獎學金,學習非常刻苦,這其中,陶豔波傾注了大量的心血。

在央視一套正在播出的感動中國2014年度人物頒獎晚會上,來自天津的“同桌媽媽”陶豔波將率領全家登臺領獎,她爲了讓失聰的兒子能像正常人一樣學習,16年陪伴成爲孩子的耳朵,用行動詮釋了母愛。陶豔波,讓更多人感受到了心靈震撼的精神力量。
2月27日在央視一套播出的感動中國2014年度人物頒獎晚會上,來自紅橋區的“同桌媽媽”陶豔波16年陪伴成爲孩子的耳朵,用行動詮釋了母愛,感動了中國。

22年前,僅僅出生6個月的楊乃斌突發高燒,雙耳失聰。10個月時,做了一次手術,使左耳可以聽到60%-70%。然而,一樣大的孩子開始咿呀學語時,小乃斌卻一個字也不會說。十聾九啞,陶豔波心裏很清楚,錯過了最佳的語言學習期,兒子可能就永遠不會說話了!
陶豔波開始每天跟兒子不停的說,讓兒子通過口型和微弱的聲音來明白意思。爲了教一個字,她會說上幾千甚至幾萬遍。有時旁人都被他們母子說煩了,但陶豔波仍然堅持,她知道自己沒有其他選擇。終於,楊乃斌在6歲時,叫出了第一聲“媽媽”,這一聲並不是很清晰的“媽媽”讓陶豔波喜極而泣,這聲“媽媽”,她盼了6年。
在民族中學高三理科班的教室裏,一張課桌前母子並肩而坐。兒子努力地聽,母親則把老師講課的內容快速記錄下來。晚上,母親將課堂上不好“消化”的問題,一遍遍教給兒子。隨着課程越來越高深,陶豔波感覺越來越吃力。尤其是英語,她自己上學時學的很少,現在等於從零學起。她就加倍努力去記憶、朗讀和學習。楊乃斌學理科,有時老師不做板書,陶豔波就在自己腦海裏勾出框架,將老師口頭的提問快速記錄,拿給兒子看……“45分鐘一堂課,陶豔波一秒鐘都不敢走神,生怕有的地方沒記全,每上一節課就像是打了一場仗,手上身上緊張忙活的全是汗。”陶豔波說,“遇到難題,有時候會想一晚上。”多年熬夜讓她掉了不少頭髮,手上也因做筆記而磨出了老繭。

民族中學的老師說:“楊乃斌的媽媽是課堂上最努力的學生,也是提問題最多的學生。”陶豔波多年的辛苦付出沒有白費,楊乃斌在課堂上可以聽懂老師講課的50%,而且可以和老師同學對話交流了。讓陶豔波欣慰的是,兒子不僅學習優秀,而且非常懂事。每次上學路上,母子倆都是一人一個書包,還要帶飯盒,這時候兒子總是爭着提東西;晚上在家做作業,兒子非常認真主動,從沒讓她催促過;自己每年過生日,兒子都會用剩下的零用錢給她買禮物。親戚朋友看到他們印象中的聾啞孩子居然學會了說話,都感嘆不已。
面對大家的稱讚,陶豔波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當媽的能付出就得付出,既然孩子投奔我來了,就要善待他,對他的人生負責,讓他做一個對社會有意義的人,我相信努力可以創造奇蹟。”令陶豔波感到幸福和寬慰的是,今年6月,楊乃彬就要正式從河北工業大學機電專業畢業,她16年的陪伴有了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