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創新驅動發展。今天的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資源環境約束趨緊,傳統比較優勢減弱,急需轉變發展方式。要實現質量更優、效率更高的發展,只能依靠創新驅動。放眼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風起雲涌,科技創新能力正成爲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回首過去36年,中國經濟每一回破繭成蝶,靠的都是體制創新促進企業創新。
人才新政支撐城市創新發展
——訪浙江杭州市市長張鴻銘代表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創新創造關鍵在人。今年1月底,浙江省杭州市發佈了《杭州市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人才及團隊引進培養工作的若干意見》(即“杭州人才新政27條”),對人才的引進培養、創業扶持、生活保障等方面進行改革創新、完善提升,記者就此採訪了杭州市市長張鴻銘代表。
記者:出臺人才新政的背景是什麼?
張鴻銘代表:2004年杭州實施人才強市戰略以來,已先後出臺了70多項人才政策,但由於人才政策起步較早,存在的相對分散、力度不夠、市場化手段不多、系統性不強等問題相繼凸顯,杭州吸引人才的政策優勢正在逐漸減弱。新形勢下,杭州要全面深化改革、創建中國(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和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如何依靠人才的支撐和保障繼續走在全國重要城市前列是關鍵。“杭州人才新政27條”對分散的人才政策進行了整合,拓寬了人才急需但尚未涉及的政策。
記者:新政“新”在何處?
張鴻銘代表:新政打破了原有按行業劃分人才的模式,將重點引進培養的高層次人才,按照能力水平和業績貢獻分爲5個層次,同時將對產業發展急需、社會貢獻較大、現行人才目錄難以界定的“偏才”“專才”納入政策保障。與此同時,注重市場化導向,在創業融資、成果轉化、引才激勵、平臺建設上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形成了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用人單位主體、社會力量參與、項目平臺帶動的人才格局。
記者:新政如何確保對人才的足夠吸引力?
張鴻銘代表:新政激勵力度前所未有,針對頂尖人才和團隊的重大項目實行“一事一議”,最高可以享受1億元項目資助。併爲高層次人才提供事業編制保障。設立總規模爲1億元的成長型大學生創業基金,用於扶持成長型大學生創業企業發展,鼓勵大學生創業。對於關係到人才最直接、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居留落戶、教育醫療、人才住房、社會保障等問題,也加大保障力度。
科技添活力創新促發展
——訪山東東營市委書記申長友代表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以體制創新推動科技創新。“無論是一個地區還是一個城市,只有將科技創新擺上重要位置,形成關心、關注、支持創新的濃厚氛圍,發展纔有活力。”談到科技創新,山東東營市委書記申長友代表感慨頗多。
記者:東營市依靠科技創新求發展,嚐到了哪些甜頭?
申長友代表:科技創新步伐的加快,爲東營市推進新型工業化注入了充沛動力。過去一年,東營市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實施省級以上科技計劃項目89項,新增科技型企業92家,可持續發展研究院載體功能不斷增強。工業方面實施了341個重點項目,完成投資737.3億元,淘汰一批落後產能,高新技術產業比重達到34.6%。
在東營,有的企業研發出只有美日等極少數國家掌握的芳綸1414纖維技術,產品廣泛應用於航天航空、國防軍工等領域,打破了長期以來美國、日本等極少數國家的技術和貿易壟斷;有的企業專利技術多次獲得中國專利金獎,爲企業創造了巨大效益。
記者:東營市採取了哪些措施爲科技創新創造條件?
申長友代表:近年來,東營市大力實施人才強市,加快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爲企業輸送了大批“高精尖”人才。目前,東營市已建成院士工作站13家、博士後工作站9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0家、省級企業重點實驗室4家。同時,該市科技銀行試點工作取得較大進展,全年發放科技貸款1.79億元;全市研發經費達到79.6億元,佔地方生產總值的比重爲2.45%。
科技園區是創新資源彙集的“窪地”,也是經濟轉調的“高地”。科技園區建設是東營科技創新工作的一大亮點。東營市正着力完善科技園區基礎設施,持續提升創業創新承載能力。特別是正依託東營農高區,投資95億元,加速構建一批創新創業和投融資平臺,拉開了“一城三園”建設框架。同時,通過深入挖掘油田技術、人才優勢,聯合油田科研院所共建勝利科技創新園區,成爲全國重要的石油裝備產業聚集區。東營軟件園入駐企業過百家,實現收入13億元。
使傳統產業涅槃使新興產業破繭
——訪安徽宿州市委書記張曙光代表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必須加大結構性改革力度,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改造傳統引擎,打造新引擎。安徽宿州市委書記張曙光代表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這爲我們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加快結構優化升級、發現培育新增長點提供了行動指南,進一步堅定了我們穩健發展的信心和深化改革的決心。”
記者:宿州市發展存在哪些基本問題?
張曙光代表:宿州人口多、底子薄、財力弱,面臨着宏觀問題與自身矛盾兩疊加、短期問題和長期矛盾齊碰頭、總量問題和結構矛盾相交織的發展矛盾,加快發展、轉型發展的壓力比較大。
記者:面對這些問題,宿州採取了哪些對策?
張曙光代表:最近幾年,我們一方面堅持“有中生新”抓升級,推動傳統產業鳳凰涅槃,一方面堅持“無中生有”促轉型,培育新興產業破繭而出。在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宿州出臺了《實施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進經濟轉型升級意見》,出臺加快電子商務發展的實施意見,在資金、政策、項目等方面給予重點扶持,全力加快新興產業發展。依託高鐵等比較優勢,大力發展雲計算產業發展,規劃建設了宿州智慧雲計算產業園、中科雲智慧(宿州)產業園,吸引了世紀互聯、華爲、阿里巴巴、科大訊飛等一批知名企業和研究機構齊聚宿州。
記者:請結合宿州談一談如何加快欠發達地區建設?
張曙光代表:一是建議國家在“引導東部部分產業向中西部有序轉移”過程中,積極組織後發地區與經濟發達地區開展專項產業對接。二是是否能支持宿州發展成爲全國重要的雲計算節點城市?三是從國家層面合理設計金融扶持機制,引導金融機構對優質新興產業實施優惠利率的商業貸款,扶持優質產業的發展。
沈大創新示範區拉動東北全開放
——訪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億達集團董事局主席孫蔭環委員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構建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要促進經濟技術開發區創新發展”。就如何在東北老工業基地上構建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記者採訪了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億達集團董事局主席孫蔭環委員。
記者:此次兩會上,對於帶動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轉型升級再振興,您有什麼建議?
孫蔭環委員:依託瀋陽、大連國家級高新區及金普新區創新集聚區,設立沈大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打造區域一體化發展的新經濟增長極,全面提升遼寧沿海經濟帶的發展質量和層次,輻射帶動遼西北地區發展,強化區域協同、產業協同和創新協同,探索解決創新資源碎片化、政策效應平均化、產業發展同質化等問題。
記者:設立沈大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您還有什麼具體的建議?
孫蔭環委員:瀋陽是遼寧省沿海與腹地互動的支撐點,大連是東北地區對外開放的窗口,實施沈大創新協同發展,能夠統籌東北振興、遼寧沿海經濟帶和瀋陽經濟區三大國家區域發展戰略,能夠爲環渤海經濟圈、東北亞經濟圈和東北腹地三大經濟板塊注入新活力。不僅如此,瀋陽高新區、大連高新區、大連金普新區創新聚集區已經成爲先進產業聚集區,部分領域“並行”甚至“領跑”世界產業發展水平;瀋陽、大連高校雲集,可以提供豐富的科教資源和較強的創新實力,因此,建設沈大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打造沈大高新技術產業帶大有可爲。
示範區應該支持遼寧在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區域自主創新體系、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協同創新與開放合作、營造創新創業環境等方面先行先試,要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輻射帶動關聯產業發展,全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構建具有遼寧特色的自主創新體系和現代產業體系。
“中國智造”促“中國質造”
——訪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孫明波代表
近日,中國遊客海外“血拼”的新聞不斷引起熱議,這裏既有對“中國製造”品質水平的期待,也有“國人對中國產品質量缺乏自信”的評論。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孫明波代表就特別關注中國“質”造問題。
記者:您怎麼看待中國遊客海外“血拼”事件?
孫明波代表:質量興國是大國崛起的必由之路。作爲一個製造大國,我們的產量與質量確實不匹配,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之後,全社會需要擺脫以往片面的速度情結,做到量質平衡,從過去的速度效益型轉向質量效益型。
記者:迎接有質量的中國時代,中國企業應該做些什麼呢?
孫明波代表:中國製造的明天我認爲就是“中國質造”和“中國智造”。青島啤酒在發展中最深切的體會就是企業一定要專心致“質”,依託創新驅動才能生產出打動人心的好產品、打造出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質量強國需要政府的決心、企業的恆心以及百姓的信心。政府需要爲質量建設培育公平競爭的政策和制度環境;企業作爲質量建設的主體要在質量上精雕細琢、不斷引領品質消費;而中國老百姓則需給予優質的中國製造更多的信心、支持、信賴和發展空間。
質量文化對一個國家來講也至關重要,只有建立共同的“質量”價值取向和文化氛圍,才能讓“質量”成爲共同的信仰,形成人人關心質量、人人監督質量、人人享受質量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