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不領工資、不急於賺錢,要養活20個員工,還要爲大學生創業者支招、服務,這就是26歲董事長湯明磊和22歲CEO張開迪在他們創辦的天津闖先生網絡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我們就叫它“闖先生”吧)每天干的事兒。要說憑他倆的實力,找一個待遇好的工作不難,他們卻把自己“逼”到創業路上。問及創業初衷,他們言談有度又透着些許禪意,因爲“順勢而爲”,讓他們“闖”得底氣十足。

創業路上 天時地利人和
“我們自身的優勢是在移動互聯網的技術和優化連接上。李克強總理去年曾經在不同場合多次談到大衆創業、萬衆創新。天津市委市政府和有關部門也非常支持創新創業。所以,我們在資源集聚的情況下,做創業孵化服務工作,這是一件靠譜兒的事。有人說2014年是創業元年,2015年是創業孵化元年,我們就是希望在孵化這條路上走出自己的特色。”說到創業理念,湯明磊胸有成竹。
2013年12月28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審議並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以下簡稱《公司法》)修正案草案,自2014年3月1日起施行。其中規定了大學生零資本就可以註冊公司創業。政策上還允許高校大學生休學創業,並提供一系列保障機制。這是一個明顯的信號,大學生創業春天真的來了。
“目前的社會大環境對於創業來說是非常利好的,天津的創業政策在全國來說是數一數二,各種獎勵機制、保障機制越來越到位,各類創業大賽獎金也比較豐厚。創業失敗的成本大大降低,成功率逐漸提高。”作爲CEO,張開迪更關注這些細節。
創業孵化年 順勢而爲
從2014年2月成立至今,在“闖先生”平臺上已經聚集了1000多位創業者,同時還有幾百位創業導師、天使投資人以及創業服務商和上下游產業鏈供應商。已經成功孵化了包括博雅家教網、天大北公子炸雞以及天津商業大學、天津工業大學、天津理工大學、南開大學濱海學院等十幾家創業團隊。在爲他人做嫁衣的同時,“闖先生”也迎來了事業上的小高潮。
湯明磊善於統管全局,“闖先生”短中長期的規劃都在他腦子裏。“近期,‘闖先生’的工作重點就是在全市8所高校推廣8家小站。由市人力社保局出資金、市教委出場地、團市委負責社團管理、市科委給政策,小站交由我們來運營。高校創業者不出校門,就會有統一培訓的服務人員解答創業政策,還可以提出創業申請。我們把這些申請打包遞交到有關部門。”讓服務產生聚合效應,“闖先生”的創業路一步一個腳印。
做衆創空間 搭建新平臺
總結一年的創業歷程,湯明磊把“闖先生”想得很明白透徹。“我們希望自己是新型的中介。我們在做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把現有天津的創業項目都找到,二是提高創業項目數量,三是提高創業質量。我們做了線下的小站,把項目都匯聚起來。在提升數量的過程中,政府的政策會促使大量創業項目產生,我們想做的是在這個趨勢下面添一把火。”
湯明磊接着說:“爲了提高創業質量,我們會提高創業門檻。大學生比較擅長新媒體營銷,移動互聯網技術比較好,市場推廣的衝勁也足。大學生創業者可以做一個顛覆傳統產業的商業模式,由傳統產業投資,實現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順利過度。這就是一個有門檻的事情,是基於傳統產業來做的,但是有發展前景的、能夠提升創業質量的項目。”對於有可能面臨的競爭,湯明磊也有自己的考慮。“我們想做衆創空間(面向人人的創業服務平臺),爲創新創業搭建新平臺,在孵化器當中做一個‘抱團’的工作,讓大家聯合起來,減少惡性競爭,避免資源浪費。”
創業有“道” 開啓營利新模式
說到賺錢,湯明磊說:“當時我們也討論過,一個人是靠什麼來賺錢的?現在來看,其實靠的是趨勢和時間差、空間差。一個趨勢一旦被提出來的時候,已經不是趨勢了。2014年夏天,李克強總理提出大學生創業的概念,而我們是在2014年2月創業的,就是比趨勢略早了點。馬雲當初做淘寶的時候,也並沒有比別人更懂互聯網技術,不過是他早邁出了一步。”
畢竟公司要正常運轉,要拓展業務,要養活20個員工,這些都是作爲公司老總要想的事情。張開迪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他說:“‘闖先生’的收益目前靠兩方面:以服務換股權,收取企業2%-4%的股份,在他們實現融資之後,獲得一定的收益。目前‘闖先生’已經孵化了20多家企業,這些微股權越積越多,會形成規模效應。還有一個就是俱樂部年費制度,創業者通過在‘闖學院’交年費來享受不同類型的服務,參加各種活動。另外,我們也會承接一些政府部門或者機構的外包項目。”
張開迪接着說:“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已經是非常典型的案例,人有不同的需求。至於我們,錢能夠滿足我們基本生活需求,但不是終極目標。”談到利潤、談到賺錢,湯明磊和張開迪意見驚人的相似。湯明磊說:“我們是靠趨勢賺錢的,如果我們站在趨勢來臨之前或者跟趨勢站在一起,本身就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如果在這過程中,能夠爲天津創業環境的營造,爲天津大學生創業項目的增多,起到一點點微薄之力的話,就很開心。事情做得順了,營利是自然而然的事。”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爲道。”對於《道德經》上的這段表述,湯明磊和張開迪早已深信不疑。(記者吳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