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激昂青春亮劍高鐵監測
甘俊,男,34歲,中共黨員,鐵三院測繪分院航測遙感研究所,工程師。
完全可以用平淡無奇來形容他:一個誠懇務實的青年人,衣着從不光鮮,飲食從不挑剔;喜歡安靜,工作執着卻不執拗,愛好思考,想法多異卻非異想天開。這就是甘俊,鐵三院航遙測繪分院航測遙感研究所一名普通技術人員。參加工作5年來,甘俊同志始終耕耘於航測遙感鐵路勘測新技術研究與應用的第一線,憑着一份對工作的真誠熱愛,他把每一項生產任務,每一個課題科研,都當成對自己的一份挑戰,一絲不苟去面對,在他眼裏從沒有解決不了的困難,只有用心去做好自己認爲該做的。
“無論你有多少個理由,都不能成爲你懈怠工作的理由”,很樸實的語言,卻是鞭策他前行的動力。也正是這份執着和堅持,讓他在入職短短几年時間內迅速成爲生產和科研骨幹,其負責和參與的多個項目也先後獲得3項目部級以上優秀勘察獎,2項部級以上科技進步獎,短短5年時間內發表了3項國家軟件著作權,2項發明專利,2篇科技論文。甘俊同志突出的業績、務實的工作作風得到了領導和同事們的肯定,多次榮獲公司先進生產者、工會積極分子、質量先進個人、優秀共青團員、黨員示範崗、天津市青年崗位能手等榮譽獎勵。
問路於未知,執着於細節
甘俊同志剛參加工作時,恰逢鐵路大會戰最艱苦的、最緊張的年份。傳統的航測遙感製圖技術在密集的鐵路項目面前顯得從未有過的低效和不合時宜。機載激光雷達,POS輔助航測攝影測量、高分辨率衛星立體測圖,一項項新技術的應用研究帶給了鐵路勘測新的改變,他有幸參與到這些研究中。自2009年首次開展POS輔助膠片相機實驗以來,他和項目組成員一起,先後於生產應用中完成了幾種主流數碼航攝儀的實驗應用、流程研製、關鍵技術攻關以及比較分析工作,那些工作情景至今歷歷在目。
他負責的泛亞鐵路緬甸段航測項目,是院裏首次開展UCXp框幅式數碼航攝實驗,那個時候他剛參加工作不久,連航測成圖的業務流程都不怎麼熟悉,卻要去研究分析新航測技術應用出現的問題,難度可想而知。可他還是欣然接下了任務。畢竟對於新事物、新知識的探索總是讓人充滿激情的。果然項目進行到空三工序時出現了殘差,怎麼調試都不理想,到底是哪裏出了問題呢?“很多事情,不深入到每一個角落,你就永遠找不到問題所在”,他一頭扎進去,一邊向老員工請教各個工序作業的具體過程,一邊學習磨軟件的每個菜單和命令,自己逐漸列出了一份詳細的可能出現問題的清單,詳到每個外控點的具體點位,細到到相機文件與飛行安裝的角度關係,他實驗了幾乎所有可能的情形,最終讓他發現問題出在一個很小的參數設置問題上;過程雖然曲折,但結果是美好的,該技術的應用僅在外業控制測量一項上就可節約工作量達70%以上,其不僅獲得中鐵科技進步三等獎,以該技術爲支撐的緬甸航測項目也獲得中鐵優秀勘察獎二等獎。正是那份對事物的深入和堅持讓他圓滿的解決了新技術應用所遇到的所有問題,但這並沒有結束。“再深入一些,你會發現更多細節”,曾經陌生的軟件已被他琢磨得再熟練不過,於是他乾脆結合鐵路應用的特點,配合開發了一套與之結合應用的軟件系統,這下大家在生產中應用起來就更方便了,目前該軟件已獲得國家軟件著作權,並在生產呢中得到廣泛應用,深受大家好評。
以上情形比比皆是,由他負責的石濟線首次ADS80推掃式數碼航攝實驗,只爲了得到精度更高的DEM,精到單個匹配DSM點的編輯,他逐點編輯了近兩個月,圓滿完成全線數萬個點位的編輯工作;而四鬆線首次DMC大幅面數碼航攝實驗,爲了最優化的外控點佈設方案,小到一個連接點的改動,他也執着的反覆實驗數百次;……
受不了粗糙的工作態度,更看不慣“偷懶走捷徑”,有理有據,腳落在地上才能讓他安心。正在由於這種對未知的不懈追究,在細節上的不斷考證,甘俊取得了應用上的一個又一個有說服力的突破,爲院裏鐵路數碼航攝技術應用立下了功勞。
勤勉於鑽研,服務你我他
“讓技術用起來,讓服務好起來”,這是甘俊工作以來對企業技術工作者關鍵職責的總結,而要做好這些,主要發現和鑽研問題是唯一出路,作爲一名技術人員,甘俊在專注自己的技術研究方向同時,也改不了自己在其他業務領域方面愛鑽研的特點,用他自己的話就是“好奇心使然”。一天他在和同事聊天,發現地形圖編輯的同事都議論獨立地物種類偏多,不易記憶還要經常需要翻閱規範進行判斷的問題,雖然是測編圖不是他的強項,可好奇心還是起了作用,他通過有意無意的聊天瞭解需求分析,用心記錄經驗豐富同事的每一句分析,自己通過業餘加班時間的程序開發,主動找大家生產試用,硬是從門外漢變成了業務熟手,開發出能滿足業務應用的程序模塊,現在該模塊功能已經在所內推廣應用開來。
他這種愛鑽研的特點,讓他有了過硬的業務本領,也讓他成了所裏好使的多面手。三維項目的負責人臨時有事出差,雷達項目的工作任務緊張,航測項目負責航帶設計的同事請假了,他頂上去。甚至於有的同事寫篇科研論文都讓他幫着修改修改,他常說,只要大家需要我,我能幫助到大家,就感到樂趣無窮。
勇於創新、開闢新領域
工作中的他還時刻注重跟蹤新技術、並結合應用需求進行科研,努力實現新技術與應用需求的有效銜接。雷達干涉測量技術(InSAR)的應用爲鐵路沉降監測提供了極爲有價值的信息,然而,在過去的時間裏,這項神祕的遙感新技術一直未能被鐵三院掌握,因爲沒有核心技術我們只能委託高校來完成這項工作,而高校提供的成果卻又無法滿足企業應用的需要,這就導致了技術的應用難以推廣。看到這種情況後,他暗下決心,一定要攻下這項技術,“不僅要做出來,還要做得更多更好”,他和研究小組一起,緊密跟蹤新技術進展,學習數據處理,分析企業應用的可能性,殊不知,爲了一個專業名詞的解釋,他查閱了百度上成千上百的資料;爲了一個處理數據裏的參數,他問得培訓的老師都快煩得不行;而爲了解決成果應用問題,他硬是沉下一整年時間開發出軟件系統。短短几年時間,他和研究小組不僅完全自主掌握了該技術的全部流程,還將該技術從單一的區域沉降應用創新性的拓展到鐵路勘察、施工、運營的各個階段中,攻克了該技術在高鐵構築物沉降監測中的一系列關鍵技術,解決了其成果專業應用不理想的現狀,使得該技術相繼在陽大,德大,太焦、京津城際及京滬高鐵等項目中得到生產應用,開闢了新的應用領域。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線陽光,你是否照亮了一份黑暗?如果你是一粒糧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顆最小的螺絲釘,你是否永遠堅守你生活的崗位?”雷鋒的這段話很好的詮釋了甘俊內心簡單的想法,也許航測精度再高一點點,應用再方便一點點,或許鐵路勘測效率會更高一些,安全性會更好一些,這樣的簡單的想法,卻是他覺得自己工作意義和價值所在,抱着這樣的想法,他將繼續紮根於航測遙感鐵路勘測第一線,做最堅實的那顆螺絲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