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題記:有這麼一羣人,他們默默無聞地爲祖國及世界的港口航道世界耕耘着,他們戰鬥在茫茫大海之上,爲世界的航道事業鐫刻着“無字豐碑”,他們就是我國港口航道事業的建設者,是“看不見”的工程的開拓者。而馬浩天,就是他們中的一員。
在平凡的崗位上綻放出青春的風采
馬浩天,男,1985年出生,中共黨員,2009年畢業於上海海事大學,現任中交天航局濱海公司絞吸式挖泥船“天驥”船大管輪、團支部書記,先後榮獲兩級公司“崗位能手”、“最美青工”等榮譽稱號。
2009年夏,馬浩天走出大學校門,踏上了自己的工作崗位,成爲中交天航局濱海公司的一名絞吸式挖泥船船員,爲了能照顧父母,他選擇了離家較近的中交天津航道局工作,一晃就是五年多。
踏實進取,一線工作顯露頭角
他是領導和同事們眼中的“踏實哥”。2009年畢業實習馬浩天便登上了單位外租絞吸船“暨洲1號”,當時送班司機問他去哪條船,他回答說“暨洲1船”。司機說那是條三纜船,懵懂的他以爲三纜船是“三爛船”,就是特差勁的船的意思。“那時候想‘爛’就爛唄,去!”馬浩天樂觀地說。這樣便開始了他的實習生涯,他先後在“暨洲1”、“首一”、“天銘”船是實習工作,每到一條船他都從最基礎工作做起,白天參加機艙日常工作,晚上導管路,熟悉設備,查閱說明書。
在“暨洲1”爲了更好地理解淨油機的使用和保養,他僅用了一個月的實習期便翻譯了《阿法拉瓦淨油機說明書》。離開“暨洲1號”時,公司人資部門要安排他去條件好一些的“天鷗”船,他考慮再三最後主動請纓去“首一”船實習。“‘首一’是一條建造簡陋的船舶,震動大,噪音響,晚上躺在牀上感覺翻個身就能從牀上掉下來。”馬浩天說道,“我當時也沒多想,就是覺得越是這樣的舊船我可以學習的地方越多,你想啊,都是好船,好設備,都沒有修的地方,學習起來肯定慢,正好有這個機會,我一定要‘吃’透這條老船!”儘管生活條件十分艱苦,他還是堅持留了下來,按計劃逐步完成實習。他熟悉管路、設備,拿着筆記本天天下班後去機艙寫寫畫畫,自己繪製了液壓管路走向圖。
那時的馬浩天還有過這樣一段小插曲:當時一位值班輪機員正在循回檢查,突然他從機艙地板下鑽了出來,滿臉是油,嚇的輪機員以爲海盜上船,急忙掉頭跑回集控室。後來,他在查管路時,旁邊就立了個牌子,上面寫着“我在下面,當心腳下!”
認真負責,善於思考破解難題
他是領導和同事眼中的“認真哥”。2010年5月馬浩天任公司“津航浚222”船三管輪,作爲輪機員他有了自己的分管設備,肩上的擔子也更重了。
“津航浚222”船是一條具有二十多年船齡的美式液壓式絞吸挖泥船與國內設計的液壓系統有所不同,他所主管的鉸刀系統在施工中突然出現故障,無法起壓。面對突如其來的故障,如何解決?他沒有慌亂,而是仔細梳理、分析可能出現的情況,他首先對照英文說明書,查找對應設備,瞭解內部構造,找出可能造成這種現象的可疑點,並逐個排查。從液壓泵上的安全閥、系統、馬達安全閥,最終,他找到了“癥結”——溢流閥芯卡阻引起的系統無法升壓。當故障解決後,輪機長笑逐顏開:“你這種分析方法很科學,比起從頭到尾,盲目的找,給咱們節約了很多寶貴時間。”2012年,該船在孟加拉國施工時,機艙報警突然全部消失,電工檢查線路發現有線路短路現象。但是幾百個信號採集點,怎麼排查?他犯了難。馬浩天便幫助電工一起想辦法,他建議用分組開方排查辦法,把所有迴路線先分兩組,測量哪一組有問題,再將有問題的迴路線再分兩組,再次測量,這樣測量下去,他們很快就找到了問題的“癥結”——補油壓力傳感器線路老化接地。
馬浩天是一個善於思考的人,一次他在整理船舶備件申請單時,看見壓力水罐的壓力開關申請數量有些多,他想一個小小的壓力開關怎麼需要這麼多呢?電工告訴他這個開關總愛壞,裏面的彈簧片時常折斷。他拆開舊的壓力開關觀察內部結構,結合壓力觸點上下運動時對開關作用力進行研究。發現壓力觸點全程運動時都會給開關以作用力,導致開關彈簧片總是處在受力狀態,要是將開關倒過來用,常開改常閉,受力問題不就解決了嗎?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電工,電工茅塞頓開。
勇擔重擔,工作中的“拼命三郎”
他是領導和同事們眼中的“拼命哥”。2012年5年,馬浩天任“天驊”船大管輪。對於他來講,這又是一個新的挑戰,“跟原來不一樣了”他說“現在如何讓船舶他發揮出性能,使得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是我工作和思考的核心。”作爲大管輪他既要管理好設備,保證船舶正常運轉,又要做好日常管理。“天驊”船從緬甸回國進塢修理,時間緊,任務重,一臺大連機要全部吊缸清潔檢查,他組織將大家分爲三組:一組拆卸缸頭附件,一組拆卸缸頭,後面一組拆卸活塞連桿,僅1天時間,16個缸全部抽吊完成。下午5點,老軌到機艙檢查,很驚訝:“怎麼幹的這麼快?”
“天驊”船回國要改燒重油,這套重油加熱、淨化、輸送系統只有在出廠試驗過,現在要運轉起來,問題多多。其他輪機員是第一次接觸,機工更不熟悉,他翻閱圖紙,查閱說明書,帶領輪機員和機工一個一個系統地檢查、校驗。鍋爐點火成功,加熱管系要逐個油艙檢查。到淨油機加熱器的熱水管怎麼都不熱,這難住了主管輪機員,馬浩天準確地判斷說:“肯定是出廠試壓時工人們忘記拆盲板了。”便帶頭下艙底,逐個法蘭拆卸檢查。他上船第一次接觸三菱淨油機,調試淨油機老是跑油,怎麼回事?淨油機拆了無數次,洗過無數次,說明書翻了無數次,毛病究竟出在哪裏?主管輪機員放棄了,找到他說要請生產廠家。他親自下手,每個環節仔細檢查,最終,問題一個個被解決,“天驊”船順利燒上重油。
2013年5月,公司組建“尹娜”船班組,他被調到“尹娜”船擔任大管輪。三天的交接時間,要掌握全船設備操作程序,運轉管理方法,注意事項,所有文檔的整理,爲了順利接收,保證船舶後續正常的工作,輪機長、輪機員、電機員每天只休息3、4個小時。就這樣,一個新的船舶,一個新的集體,管理從零做起,設備分工、備件分管、設備操作規程、檢查保養要領、安全自查,白天組織輪機員、機工學習設備,修理船舶,晚上編撰體系文件,保養計劃,工作制度。一個月下來,心寬體胖的他瘦了10斤。
他每到一條船舶都會在機艙放一個文件夾《輪機設備故障分析彙總》,把自己和他人經歷的設備故障現象、解決方法都寫在文件夾裏,以方便他人查看。他還鼓勵機工多學習,在“尹娜”船他把液壓圖上的各個閥件手繪放大,教給機工們。機工楊柳說:“大管教給我的,比我五年學的都多。”
再次出國是他跟隨在海外征戰數年的中交天航局濱海公司“天驥”船去印尼塢修,他出發時孩子剛出生四個月,他把對妻子及孩子的思念全部放在了工作上。五年時間裏他先後跟船去孟加拉、印尼、巴基斯坦、沙特等國施工,從一名技術能手成長爲一名技術骨幹。他常說:“是企業給了我這個學習和不斷進步的機會,我要不斷努力提高自我,奉獻企業,實現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