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茅尾海的守望者
李慶,1982年出生,中共黨員,畢業於河海大學船舶與海航工程專業,現任中交天航南方交通建設有限公司欽州工程項目經理部經理。
10,是他畢業至今的工作年限;12,是他參與建設的項目數量。“10”和“12”,兩個普通十位數的組合,恰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干地支”偶合,令人驚奇的是,這兩個數字不僅用於紀日,更承載了他無悔付出澆築優異的施工品質。
他,在家鄉耕耘項目,見證了廣西黃金十年迅猛發展的鉅變,也把項目的建設與家鄉的發展相連。他,就是中交天航南方交通建設有限公司廣西海洋維權執法碼頭項目經理,李慶。
歷史上,曾有過“廣西狼兵雄於天下”的稱號。而他,就是咆哮在北部灣的一頭無所畏懼的狼,有着狼的拼搏精神,也有廣西人守信重義的性格特點。
2012年8月13日,欽州蠔情宴舞廣場正式開工,施工內容包括場地回填平整,演出舞臺、露天看臺及景觀水池建設等,其施工現場爲欽州市(國際)蠔情節演出會場。欽州市政府原計劃該工程工期爲一年,由於蠔情節舉辦時間緊迫,遂將工期縮短至113天。
時間只有原來的三分之一,如此巨大的挑戰,在開拓公司市政項目的機遇面前,他依然的挑起了這幅重擔。而此時,尚有許多難題亟待破解:弧形看臺座位弧形層層,霏霏淫雨綿綿不絕,難題不破則項目無法推進。甚至,有協作單位提出了質疑,“你不可能在如此惡劣的天氣條件,如此緊迫的工期時間內,克服如此複雜的設計困難;你不可能在113天內完工”。面對質疑,他用實際行動作出回答。晚上,辦公室裏,柔和的燈光、深思的表情、鉛筆在圖紙上發出“沙沙”的聲響,他的黑夜是白天;白天,烈日的炙烤、穿梭的身影、卡車在工地“轟轟”的吶喊,他的白天更繁忙。黑夜與白天輪迴,交織成了一幅定格100余天的畫面。
“琢磨現場的每一處,就像腦袋裏刻了一道痕”。7000人看臺、3600m2移動舞臺、33級座位和3m、2m、1m三種長度的壓模等數據,在他的腦海裏有序的跳躍,涌現出的,是一張張黝黑的笑臉、一個個攻破的難題、一道道完工的工序。最終的數字,停留在項目部提前15天完成工期。他,用98天的時間,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隨之而來的,就是業主的感謝信:“五加二”、“白加黑”艱苦奮鬥,講信用、守承諾大家風範。
他欣賞過海的平靜與美麗,更多的卻是領略它的暴怒和狂躁。面對奔騰咆哮的海,暗流洶涌的海,他在海天之間,揮汗如雨,懷揣一顆拼搏奮鬥的心,在家鄉的土地上,用一個個優異的施工品質爲自己築夢。
他執着於每條航道的開挖深度,執着於每個碼頭的建設進度,執着於每個吹填區內回填料的含泥量和平整度。執着,源於守信重義的性格,源於天航誠信服務的理念。
在員工眼裏,他是踏實向前的引領者。“他不是在現場,就是在去現場的路上”,項目部的隊員們常常調侃他爲“現場大使”。去現場,很少有人早過他;回項目,數他“走後門”最多。風雨之間,來來回回,“看現場不單單是用眼睛看,更多地要蹲下去”。現場,對他來說,就代表着自己的臉面,不能抹黑,不能丟臉,就必須注重現場的每一個細節。
遙憶征戰廈門,當時現場海域超差較大,灘塗部分時間雖然露在水面,但淤泥承載力卻無法滿足挖掘機等機械設備的行走,推進作業只能採用船舶作爲主要鋪管工具。當時廈門海域整治工程的建設過程中,潮間帶灘塗海域上鋪設長達4000mφ800mm的排泥管是工程面臨的一大難題。
任務重工期緊,根據現場情況,他從鋪管船吃水入手,以能滿足船舶吃水航行爲準,詳細計算滿足船舶吃水的潮位時間,事先確定好船舶空載航速、拖帶管線航速,根據現場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擬定多套鋪管工作方案,將工作進行分解,列成表格,各自領好工作任務,明確溝通對象,責任到人,“都說看海聽海很有情調,在我心中只有潮位的變化”,他利用每一分鐘可以利用的潮位時間進行施工。細節決定成敗,最終廈門工程灘塗海域管線鋪設工作得以提前兩天完成。
優秀黨員、品牌員工、青年崗位能手、優秀青年等,他沒有自驕自傲,而是砥礪前行。蘇軾曾語:“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向着誠信履約的目標,他沿着工藝改進的道路不斷奔跑。2010年,他帶領小組負責編寫的《天牛船超長吹距吹填中粗礫砂工藝改進》獲交通行業年度優秀質量管理小組;2011年,他編寫的《提高小型絞吸船開挖精度》獲中交股份二等獎;2014年,《提高護形防浪牆施工合格率》獲全國工程建設優秀管理小組二等獎。
工作的另一頭擔着是家。潮起潮落之間總會勾起對家的思念,“好久沒回家,不是不想家”,在他眼裏,他是不稱職的丈夫和父親。每當工期緊張,他只能沒日沒夜地奮戰在一線中,“每當壓力最大的時候,都非常想念他們娘倆”,帶着家庭的囑託,他只能把對家的愛融入到工程建設中,他默默地說道,“從荒涼中走出的繁華風景,離不開妻子和兒子的寬容和理解,這裏有一半的功勞屬於他們。”
然而,他把自己對家人的愛延伸至工程的卓越追求,自己的事業與家鄉相連,看着項目從藍圖上一條條或細或粗的線條變成可以觸摸、可以欣賞的實物,他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奮鬥的青春最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