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奮鬥在地熱回灌第一線
沈健,男,漢族,中共黨員,1983年2月出生於天津,2005年畢業於長安大學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畢業後就職於天津地熱勘查開發設計院,現爲水工環地質專業工程師,主要從事水文地質、地熱地質、地熱回灌等專業技術工作。
參加工作後,沈健發現在學校學到的知識與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還是有很大差距的,要想盡快進入角色,必須將學校學到的理論知識同實際工作結合起來,並不斷學習新的專業知識,尤其是與地熱相關的知識,工作一段時間後,他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工作經驗,掌握了地熱勘查工作的基本方法,對天津地區地熱地質條件有了初步的瞭解,爲以後的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多年來,沈健始終工作在生產第一線,在工作中兢兢業業,埋頭苦幹,任勞任怨,勇挑工作重擔、服從上級安排。工作作風上,紮實穩重而不失激情和創新精神;專業技術上,力求精益求精以提高專業水平。
沈健參加工作近10年來,主要從事鑽井地質、地熱地質及回灌研究等工作,先後從事過鑽井地質員、地研所技術員、項目負責和回灌研究室主任,主持和參與了《天津市濱海新區館陶組熱儲回灌技術集成及示範》、《天津市濱海新區東麗湖地區基岩熱儲地熱資源保護工程》、《“十二五”期間天津市地熱資源整合和補建回灌井》、《地熱集中開採區回灌開發佈局和資源整合規劃》、《地熱回灌系統工程建設及新技術應用研究》、《天津市地熱回灌地面工程建設標準》、《天津市重點地熱田回灌佈局規劃研究》、《天津地熱回灌開採系統動態監測專題研究》(2007年~2014年)等多個大型項目的研究工作,其中《天津市濱海新區館陶組熱儲回灌技術集成及示範》獲得了天津市科技進步三等獎、天津市地礦局科技進步一等獎;《地熱集中開採區回灌開發佈局和資源整合規劃》獲得了天津市國土局科學技術一等獎。此外,沈健還主持和參與了多個地熱井論證、單(對)井資源評價、地熱資源開發利用規劃、完井報告和地熱資源保護的市場項目,每一次都能圓滿的完成任務,得到了上級和服務單位的廣泛好評。
天津市蘊藏着豐富的中低溫地熱資源,是我國地熱資源開發利用較早的地區之一,地熱開發利用規模和水平均走在全國前列。作爲中國北方的經濟中心,天津市對地熱資源的需求呈逐年上升的勢頭。但是隨着需求的不斷增加,地熱資源開採量也不斷加大,造成熱儲壓力明顯下降,影響了地熱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回灌式開發是保證地熱資源可持續利用,節約能源的重要途徑。目前,天津市新建地熱系統均實行一採一灌的開發模式。通過不斷提高地熱資源回灌率,有力地保護了地熱資源,保證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回灌試驗是每一個地熱系統正式運行之前所要進行一項基礎技術工作,也是沈健和他所帶領的項目組主要負責的野外工作。爲了測試回灌井的回灌能力,必須進行嚴格的現場回灌試驗,從而爲地熱井的實際生產使用提供真實可靠的參考數據,保證地熱資源的合理利用。
回灌試驗工作通常在地熱井完井之後,投入生產之前的階段單獨進行,在這個階段,無論是試驗的場地環境、還是工作人員的基本生活條件通常很受限制,以至我們需要克服各種困難,付出很多艱辛去完成一項看似簡單的回灌試驗工作。在這一方面,老一代的地熱工作者們已經用他們的實際行動和豐碩的技術成果給後人作出了表率,而沈健這些新一代的地質工作者所做的就是把這種精神繼承下來並傳遞下去,讓地質“三光榮”和“四特別”精神在工作中發揚光大。
回灌試驗過程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保證地熱井流量、溫度、壓力以及水位數據的及時採集,爲了保證所採集的數據的科學有效,通常最大監測時間間隔僅爲半小時或一小時,這就要求他和技術人員們全天24小時都要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不能漏測一個數據。另外,如此密集的觀測頻率也就決定了他們在整個試驗週期內吃、住都不能遠離地熱井口,而絕大多數地熱井都是處於尚未開發的野外空地或在建工地內,周邊方圓幾公里內都難以找到適宜的住宿、餐飲等配套措施。沒水、沒電、住帳蓬、吃饅頭鹹菜,這些對他們來說早已是家常便飯。今年夏天天津遭遇了多年未遇的高溫桑拿天氣,室外溫度超過38度。當大部分戶外工作人員都已停工的時候,沈健卻在一個室內溫度超過50度的井房內堅持觀測水位,溫度高達80度的地熱水把小小的井房蒸騰的好像一個蒸氣浴室,每次當他採集完所需數據後,衣服都可以輕易擰出汗水,而此時到室外的桑拿天氣下去“乘涼”對於他來說竟然成爲了一種享受。僅2013年和2014年這兩年時間內,沈健已經完成了32個回灌試驗任務,從三九嚴寒到三伏酷暑,從老鼠、蟑螂橫行的臨時工棚到潮溼陰冷的地下室,他和他的團隊始終堅守在一個又一個地熱井口旁,認真的採集着數據,因爲沈健堅信,這些數據就是他的驕傲。
作爲一名地熱技術人員,不是隻做到吃苦耐勞就可以了,還要有創新精神和不能總結分析的能力,對於沈健來講回灌試驗並不能只是簡單的觀測和記錄數據。前期地質技術資料的收集分析,有針對性的進行回灌試驗設計是試驗前期的基礎工作,試驗過程中的所採集的大量數據、資料的匯聚有利於後期進行綜合分析和比對,提高對熱儲層的認識,探索出地熱井的回灌規律。從怎麼處理野外工作突發事件,如何保護自身和設備安全到如何進行數據的處理解釋等等,對於遇到的問題多思考,多總結,每一次的野外試驗工作都是對知識的一次積累。正式這樣才令他在不斷的工作中提高着自己的技術水平。
在不斷試驗的經驗積累下,探索對井回灌之外新的回灌方法,提高地區的回灌補給量,以滿足地熱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成爲目前天津市地熱回灌研究的一個新的方向。地表水回灌就是沈健所在的項目組目前正在進行探索嘗試的新方式,選取的東麗湖是山嶺子地熱田的核心地區,也是天津市基岩熱儲補給的上游地區。這裏地表水資源豐富,尤其每到汛期,湖水受降水的補給量大,水位上漲迅速,但由於無法有效利用,最終只能排入渤海。如能將該地區的湖水進行科學處理,使其成爲滿足地熱回灌要求的水源,不但能夠變廢爲寶,而且在位於本地區增加地熱流體的回灌量,可以對中心城區的熱儲層起到有效的補給作用,一舉兩得。
爲了該項目能夠按時順利完成,沈健從基礎建設到設備安裝調試始終都堅守在野外第一線,從而保證整個回灌工藝能夠滿足試驗的要求。經過數個月的野外試驗和數據整理,該項目於2013年底通過了專家評審驗收,專家們對該項目給予了非常高的評價,仍爲其開創了我國採用地表水補給深部熱儲層的先例,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天津市成爲了全國首個在地熱集中開採區進行地表水集中回灌的地熱利用城市,填補我國在這一方面的空白,在今後對我市乃至全國類似地區的地熱資源保護工作起到極其深遠的影響。該項目建成後,也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的反響,多個電視和平面媒體對此進行了專門採訪和報道,國內外地熱行業的同行紛紛前來考察學習。在成績面前,沈健並沒有驕傲,鎂光燈下的他依然非常淡定,他更關心的是試驗站每天的監測數據,並隨時根據數據的變化和項目組一道認真總結,不斷對系統進行優化改進,爲的就是今後能夠將這一技術進行推廣,從而爲保護地熱資源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在沈健看來,從事地熱工作的人應該懷有一顆感恩的心,感謝地球母親賜予了我們這一得天獨厚的資源,在享用這一資源爲我們創造財富的同時,必須要悉心的保護它。讓我們的子孫能夠世代享用這一清潔能源是每一個地熱人的義務。
比起個人工作條件所遇到的種種困難,更令沈健感到內疚的還是對家人的虧欠,由於野外工作的連續性,時間長的時候往往一兩個月不能回家,家裏的大事小情只能一股腦的推給妻子,陪孩子出去旅遊的承諾一次又一次的變成一句空話。對於這些,沈健說:這些都是我們作爲一名地質工作者自從參加工作那一天起就要去面對的。對於我們當代地質工作者,選擇這一行就註定要遠離朝九晚五的規律生活,調整好心態、端正工作態度,就能做一名快樂的地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