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項歷時近7年、有關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對大熊貓生境選擇影響的科研項目,最新公佈了其相關成果。科研表明,大地震對大熊貓野外棲息地生態環境的影響有限,但卻讓大熊貓在進行生境選擇時行爲“變得小心”,不再去坡度較大的山溝。
大熊貓分佈在四川西部、陝西西南部和甘肅南部的部分山地。位於甘肅省南部的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目前中國大熊貓保護區中面積最大的一個,該保護區也是“5·12”大地震的重災區之一。
2008年地震發生後不久,在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資助下,該保護區開始了大地震對大熊貓生境選擇影響及對策的科研項目,以掌握大熊貓適應地震影響,爲地震後大熊貓保護提供對策建議。
生境選擇是指野生動物在野外生活時選擇棲息環境的行爲。該項目首席研究員、白水江保護區高級工程師楊文贇介紹,保護區管理局前期在野外採集了389個大熊貓棲息地生境因子,其中有240個確定爲大熊貓生境選擇點,每個生境點記錄海拔、部位、坡形、鬱閉度、竹種、水源等18項因素。
在項目科研後期,楊文贇團隊將這些因素與地震前全國第三次大熊貓調查時甘肅省採集的數據進行了對比研究。研究發現,地震對於大熊貓野外棲息地的生態環境影響不大,大熊貓的主食竹子生長狀況在地震前後沒明顯變化。
但地震對大熊貓的生境選擇行爲的影響卻較爲明顯,與地震前相比,在震後大熊貓生境選擇中,坡向、鬱閉度不再作爲大熊貓選擇的主要因子。楊文贇將此形象地比喻爲,地震讓大熊貓生境選擇行爲“變得小心”。“和人一樣,在經歷過大地震之後,大熊貓不再去坡度較大的山溝,在吃竹子時也會選擇視野範圍較好的竹林。”
今年2月底公佈的中國第四次全國大熊貓調查結果中,甘肅省大熊貓數量共有132只,和第三次調查結果相比數量增加明顯。其中,甘肅省90%的大熊貓分佈在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