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天津市最新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單中,葛沽寶輦會因其流傳久遠、影響廣泛、群眾參與性高,成為一項傳統的民間娛樂活動。每年正月十六去葛沽鎮看寶輦會,已經成為很多天津人必不可少的一項活動。日前,記者采訪了天津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葛沽鎮民俗專家張金樵,他向記者介紹了葛沽寶輦會的形成及發展。
張金樵介紹,葛沽寶輦會興建於明朝永樂年間,代代傳承,是葛沽人民在長期漁、鹽勞作和漕運影響下形成的以娛神、娛人為內容,以民間花會為載體,含有歷史、民俗、藝術、信仰、商貿等諸多文化內容的傳統民俗活動。葛沽寶輦會之所以能夠傳承下來,與人們對媽祖文化的信仰密不可分。在長期的媽祖祭祀活動中,以寶輦會(輦是天後聖母即媽祖出巡、回鑾乘坐的交通工具)為代表的幾十道民間花會延攬於其中。幾百年來,葛沽地區形成了八架寶輦、二架燈亭的格局。寶輦花會表演分為小步穩行、小步顫行、大步快行、跑『8』字、龍擺尾等形式。每逢農歷正月是葛沽民間花會活動的高潮,多姿多彩的寶輦及各類花會隊伍鼓樂齊鳴,輪番表演,成為人們慶賀太平、祈福新春的一項重大群文活動。
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都面臨傳承的窘境,葛沽寶輦會是否也存在類似問題?對此,張金樵也承認,盡管葛沽寶輦會依舊興盛,但寶輦會中的耍樂會有些項目已經消亡了,比如漁樵耕讀、侉戲、梆子腔、杠箱等,『盡管發展到今天,葛沽寶輦會有的地方不如以前,但有的方面還比以前要好了。比如在抬輦行進的過程中,會借助汽車等現代交通工具的幫助,這使得葛沽寶輦會規模越來越大』。
針對耍樂會項目的傳承問題,張金樵表示:『我們正在搞一個鎮級的演出隊,把民間的會頭請來指導、導演,把耍樂會上的項目都教給演出隊的年輕人,等到會頭認可了演出隊的表演,就給演出隊錄音、錄像,作為資料保存起來,讓這些項目不再失傳。』(記者劉桂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