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近日,入駐南開大學青年創新創業實踐基地的“火箭計劃”項目在全國“2014年希望工程激勵行動”中獲得了“年度優秀項目獎”,全國僅有10個項目獲此殊榮。“這個獎項能爲我們帶來8000元的資金支持!”南開大學數學院大二學生、“火箭計劃”項目負責人史徑宇高興地告訴北方網新媒體記者。
“火箭計劃”取“借星星之火,助力貧困學子一飛沖天”之意,是一個全新的公益性創業平臺,它將做公益與辦企業巧妙結合,依託高校大學生羣體,通過提供公益家教,爲少數民族地區的貧困小學進行籌款,在幫助貧困學生完成學業的同時,爲大學生找到了自力更生之路。在此過程中,“火箭計劃”作爲大學生、家教需求者、貧困地區學生的交互平臺,起到組織、交流、整合渠道的作用,建立起了全新的商業模式。
“頭腦風暴”創新公益創業模式
“火箭計劃”公益創業項目發起於2014年6月,當時還在讀大一年級的史徑宇和同樣是讀大一年級的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王迪雅、經濟學院董朝宇同在南開大學青年志願者協會工作,在中學時代就曾有過志願服務經歷的他們,覺得傳統的公益組織存在兩個弊端:一是需要“伸手要錢”以維持自身運營;二是需要志願者付出較多的時間、精力和情感,如何保持志願熱情,也是傳統公益模式無法迴避的現實問題。
在一次“頭腦風暴”中,團隊成員提出了互幫互助的“火箭計劃”模式。一方面,招募大學生參與項目,提供家教服務;另一方面整合需要家教服務的學生資源,建立供需雙方的數據庫。參與項目的大學生提供一到兩次家教輔導,與被輔導學生一同將家教費捐出,用於資助貧困地區學生。如果學生及家長對“家教老師”滿意,提出繼續提供家教服務的要求,則可採取市場運作的模式。
“我們的公益項目是‘多方共贏’的。”項目成員之一王迪雅介紹,很多大學生有做志願者奉獻和做家教賺錢的雙重需求,這保證了項目參與者的來源,“火箭計劃”爲他們提供了家教信息同時避免了“黑中介”的困擾。對於有家教需求的學生及其家長,“火箭計劃”能夠提供優質的家教服務。
據瞭解,爲了保障參與項目大學生的服務水平,“火箭計劃”公益創業項目對每一位提供家教服務的大學生都採取“兩表一書”的管理模式,即大學生提供家教服務之前要簽署登記表和服務承諾書;提供服務之後,學生及家長會填寫質量反饋表作爲考評。由於有了嚴格的管理模式,參與項目的大學生提供的服務得到學生及家長的認可。項目啓動半年以來,成功爲300多名大學生志願者和家教需求者實現對接,產生的公益資金幫助了1200多名貧困地區學生,累計幫助大學生節約求職成本將近10萬元。
對於這樣的“成果”,團隊成員都十分滿意。王迪雅說:“現在我們的‘天大分部’已經建立起來,將來我們希望在全市乃至全國高校推廣這樣的公益模式。”
“互聯網思維”實現項目盈利
作爲公益項目,“火箭計劃”已經取得了成效,但是作爲創業項目,如何盈利是大家關注的焦點。“儘管不多,但既然是創業項目,我們是有盈利模式來維持我們自身運營的,這一模式中就運用了‘互聯網思維’。”史徑宇說。’
“火箭計劃”對於參與公益家教的大學生和被輔導學生不收取任何“中介”費用,但經常會有家長提出長期服務和個性化需求,像這樣的“私人定製”,團隊就會收取一定的服務費用。
“就像使用網絡搜索功能是不收取服務費用的,但如果有企業需要‘搜索置頂’功能,搜索引擎就會向該企業收取服務費用。因爲效果好,儘管服務費價格很高,但還是有很多企業競相要求‘置頂’。”史徑宇說,而“火箭計劃”也是由於提供了優質的服務,讓大約60%-70%的被輔導學生或者家長會提出“私人定製”的要求。
目前,“火箭計劃”項目已經進入了良性循環階段。回想當時創業之路,其實也是坎坎坷坷,就連印名片這種小事,團隊成員們因爲沒有社會經驗都栽過跟頭。項目成員之一董朝宇說:“當時,我們在網上挑選了一家收費最便宜的商家印名片,但收貨以後才發現名片全部都印‘殘’了,即使這樣團隊成員也一致同意不再重新印刷。我們要把省下來的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刃上,用在貧困地區的孩子們身上”。
現在,“火箭計劃”算是“小有成就”,團隊成員感謝現在良好的創業環境。史徑宇表示:“免費入住學校的創業基地,得到免費的工位,學校還提供了很多有價值的創業培訓,這解決了我們在創業過程中的很多具體問題,使我們非常受益。現在的創業環境真的很好,如果我們不努力就辜負了這個時代!” (北方網新媒體見習記者段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