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一項宏大的系統工程,是造福於沿線各國人民的偉大事業。如何不斷加強國家間、地區間以及國際組織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加深在海洋領域的全方位合作,推動藍色經濟的發展,共同譜寫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新篇章?
在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舉行之際,本報記者專訪了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
合作共贏是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實質
記者:“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一條什麼樣的“路”?
王宏:海洋是開放的主體,對任何一個沿海國家而言,保護海洋、利用海洋、開發海洋、經略海洋都離不開國際合作。中國政府所倡導的“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有着深厚的歷史淵源。
在古代,“絲綢之路”是中國與西方所有政治、經濟、文化往來通道的統稱,是具有歷史意義的文明傳播之路,它開拓於陸上,又發展於海上。在今天,這條古老的“絲綢之路”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歸根結底,就是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夥伴關係,共同建設“和平海洋”“和諧海洋”“合作海洋”,促進藍色經濟的發展,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互聯互通的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以實現地區各國的共同發展和共同繁榮。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歐亞國家共同參與的合作藍圖,與中國“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是一致的,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爲主要內容,全方位推進務實海上合作,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打造成爲沿線國家和諧共處的和平之路、穩定暢通的安全之路、情感相依的友誼之路、互利共贏的合作之路、持續繁榮的發展之路。
藍色經濟與互利合作爲全球經濟和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新機遇、增添新動力
記者:爲什麼說中國與世界各國尤其是“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已經成爲了利益共同體?
王宏: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發展海洋經濟是有機聯繫的整體。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快速發展的海洋經濟已成爲中國開放型經濟的重要支撐。中國已經形成高度依賴海洋的外向型經濟形態和大進大出、兩頭在海的基本格局,並將不斷深化。近年來,中國海洋經濟總量保持平穩增長。據初步覈算,2014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59936億元,比上年增長7.7%,海洋生產總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9.4%。中國政府先後批准設立了山東、浙江、廣東、福建和天津五個海洋經濟發展試點地區。海洋產業結構調整取得初步成效。重大海洋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作爲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90%以上的貿易經由海上實現,通過海洋,中國已與世界各國尤其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形成緊密的貿易合作關係,成爲了利益共同體。
中國經濟已與世界經濟高度融合,在經貿、人文、科技、環保等多個領域深入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合作,承擔了應盡的義務和責任。中國積極推動與東南亞、南亞乃至南太等主要“海上新絲路”沿線國家的海洋合作,建立了30多個海上合作相關機制;推動建立東亞海洋合作平臺、中國—東盟海洋合作中心等雙、多邊合作平臺,在海洋科研、環境保護、防災減災、農業漁業、航道安全、海上搜救等領域也開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
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一項宏大的系統工程
記者:我們如何更好地建設這條新世紀的“海上絲綢之路”?
王宏: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一項宏大的系統工程,我們應在尊重彼此的基礎上,尋找利益共同點,共同規劃合作項目,共同打造亞洲經濟一體化的美好未來。
我們願意構建“海洋合作伙伴關係”。建立全方位、多學科、寬領域的海洋合作伙伴關係,搭建穩定的合作平臺,就共同關心的問題開展交流與協調,推進務實海上合作,增強沿線各國海上合作的戰略共識,加深理解,夯實合作基礎。
我們建議大力推進藍色經濟合作。合作建立一批藍色經濟示範區,探索和分享藍色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爲促進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繁榮做出積極貢獻。
在加強海洋科技創新合作方面,我們願意與沿線各國加強海洋科技合作,促進環境友好型海洋技術發展,加快海洋科技與海洋產業不斷融合,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突破制約海洋經濟發展的科技瓶頸,提高海洋科技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
促進海洋環保和防災減災合作。我們願加強海洋防災減災技術的交流與信息共享,提升沿線各國應對海洋災害和氣候變化的能力,爲公衆提供更多、更好、更及時的海洋環境信息產品。
我相信,相互瞭解越多、人民之間的友誼越深,就越能促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