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漫畫:趙國品
知名導演、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樑明認爲,綜藝電影會慢慢降溫,從《爸爸去哪兒》和《爸爸去哪兒2》的票房差距就能看出來。電影並非綜藝節目那樣的快餐文化,它是一個高級的藝術享受。偶爾有一部大家可以看看新鮮,但隨着修養和欣賞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最終還是會傾向於有思想性、藝術性、正確價值觀的電影作品。“很多投資人不願意投藝術電影而願意投賺錢的電影,這種情況不會永遠持續。未來終究會有一些投資者知道什麼是好東西”。
-----------------------------------------------------------------
春節前後,連續幾部低成本、高票房的綜藝電影的出現,在電影圈引起了不小的爭議。以著名導演馮小剛爲代表的許多知名電影人批評,綜藝電影受追捧將導致沒有製片人會願意投資嚴肅的、付出很大努力的電影,對中國電影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惡劣的影響。但也有支持者認爲,綜藝電影既然有市場,就有存在的合理性,商業片導演瞧不上綜藝電影,有烏鴉說豬黑的嫌疑。
公衆如何看待綜藝電影?日前,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問卷網,對2005人進行的一項在線調查顯示,70.4%的受訪者表示去影院看過《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兒》等綜藝電影,50.8%的受訪者認可綜藝電影屬於一種新的電影類型,45.7%的受訪者表示綜藝電影娛樂性強,好過同期某些爛片。
受訪者中,80後佔50.5%,70後佔23.8%,90後佔17.4%。
48.7%受訪者表示看綜藝電影是因爲同名電視節目的關注度和話題效應
人們選擇去看綜藝電影的原因有哪些?調查顯示,48.7%的受訪者認爲是同名電視節目所製造的關注度和話題效應,同有48.7%的受訪者表示是因爲觀衆在檔期內有閒暇時間並願意觀看,45.7%的受訪者認爲綜藝電影內容娛樂性強,好過同期某些爛片,38.2%的受訪者感覺是明星陣容強大,粉絲衆多,13.0%的受訪者表示每年很火的綜藝電影只有兩三部,即使付費也能接受。
山東工商學院財務管理專業大三學生張寧,是《爸爸去哪兒》和《奔跑吧兄弟》的忠實粉絲,每期節目都必看,還在電影院看了相關電影。她告訴記者,大電影上映,意味着這一季就要完結了,通常粉絲們都會非常留戀。“所以我想把小屏幕換成大屏幕,想把一個人笑變成上百人一起笑。我從未把它當成一部電影去欣賞,只當成一期能讓我笑的、新的綜藝節目”。
江蘇某大型民營企業職員齊女士家裏有一個6歲的孩子。由於平時工作忙,她很少帶孩子去電影院看綜藝電影,只在家裏陪孩子看過同名綜藝節目。她表示,如果有空閒並且票價合理,她願意帶着孩子去看,不過自己還是更傾向於看大片,感覺在電影院裏看大片才能得到應有的體驗。
在山東濟南某律師事務所工作的張琳,平時很喜歡看各種綜藝節目,空閒時也願意付費去看大電影。談及最近關於綜藝電影的爭議,張琳坦言,人們去看電影就是圖個樂子,綜藝電影會帶來歡樂,這種類型的電影也比較適合情侶、家人一起看。只要讓人心情愉悅,都是好電影,沒必要去爭論製作成本、票房之類的問題。
50.8%受訪者認可綜藝電影是一種新的電影類型
受訪者到底怎麼看綜藝電影?調查中,39.0%的受訪者擔心“低成本的綜藝電影很難有品質保證”,38.9%的受訪者認爲綜藝電影“僅僅是搬上銀幕的綜藝節目”,36.3%的受訪者認爲“綜藝電影是唯票房至上,只尊重人民幣”,27.8%的受訪者認爲它“不利於中國電影的發展甚至會殺死電影”,還有15.8%的受訪者要求“主管部門禁止綜藝電影”。
與此同時,50.8%的受訪者認可綜藝電影是一種新的電影類型,22.6%的受訪者肯定“綜藝電影有存在的合理性”,23.0%的受訪者表示“沒有好的國產電影自然會被綜藝節目乘虛而入”,32.0%的受訪者認爲這是一種創新形式,應該鼓勵。
知名導演、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樑明認爲,電影一定要具備自己的特點和屬性,綜藝節目可以在電影院放,但不能叫電影。
“電影是一個藝術的產品,有自身的藝術性和思想性。現在出現這麼多藝術性比較差的電影產品,跟這個浮躁的社會是有關係的。”樑明認爲,電影數字化後,當導演的門檻降低,很多電影其實都達不到藝術要求的標準,這就造成了中國電影整體質量的下降。
北京UME國際影城(華星店)經理徐夢卻持不同觀點。她認爲,電影分很多種,只要在電影院放映的都是電影。綜藝電影只不過是以紀錄片的形式,在沒有重複製作的情況下,將電視綜藝節目搬到了銀幕上。
綜藝電影在中國電影市場會有怎樣的前景?調查顯示,45.4%的受訪者認爲“短期內不會消退,長期就很難說了”,25.6%的受訪者感覺“會成爲電影的一個種類,但很難成爲主流”,13.9%的受訪者感覺“不久就會衰弱甚至消失”,也有9.4%的受訪者認爲“潛力巨大,甚至會成爲未來電影的主流”。
徐夢表示,今年賀歲檔的綜藝電影觀影人次明顯下降,票房縮水嚴重,這可能跟同步上映了多部大製作電影有關。她認爲,這種電影的觀影人羣就是一個粉絲羣體,他們喜歡看綜藝節目和相關明星,就會堅持看到它的最後一期,哪怕是在銀幕上映。“綜藝電影能不能火,跟節目本身及它的粉絲熱度有關。但通常的情況是,第一部作品往往比較成功,也最受關注,後來幾部由於沿用了同樣的手法,受歡迎程度就沒那麼高了”。
“綜藝電影會慢慢降溫的,從《爸爸去哪兒》和《爸爸去哪兒2》的票房差距就能看出來。”樑明強調,電影並非綜藝節目那樣的快餐文化,它是一個高級的藝術享受。偶爾有一部大家可以看看新鮮,但隨着修養和欣賞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最終還是會傾向於有思想性、藝術性、正確價值觀的電影作品。“很多投資人不願意投藝術電影而願意投賺錢的電影,這種情況不會永遠持續。未來終究會有一些投資者知道什麼是好東西”。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