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3月2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博鰲論壇發表主旨演講時表示,邁向命運共同體,必須堅持不同文明兼容幷蓄、交流互鑑。中方倡議召開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加強青少年、民間團體、地方、媒體等各界交流,打造智庫交流合作網絡,讓亞洲人民享受更富內涵的精神生活,讓地區發展合作更加活力四射。
合則互利 分則俱損
交流與對話,是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的基礎保證。自張騫“鑿空”西域,搭建起古代亞洲各個文明古國交流的大通道,東西方文明間的交流綿延千年而不衰。中國的冶金、鑿井、造紙、印刷等技術陸續西傳,來自西部的經濟作物與器樂同樣進入中原,古老的中華文明、南亞文明、西亞文明被絲綢之路連接起來,促進了亞洲整體文明的發展與進步。
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同樣促進了亞洲各古老文明的交流與發展。經過海路,中國的指南針、航海術、火藥和印刷術等傳播到其他國家,伊斯蘭世界的宗教、科技、醫學、新的農作物等大量地輸入中國,爲東方文明的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
歷史證明,彼此隔絕造成國家衰落甚至毀滅。近代以來,面對域外文明的“入侵”,亞洲各國之間的交流主動或被動的割斷。明清之際,中國由於推行閉關鎖國政策,與世隔絕,未能適時地向其他文明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使國家逐漸落後於世界發展潮流。以科技爲例,中國的各項發明和技術,在明朝中後期較西方仍互有長短,但到清末已全面落後。
事實證明,只有秉承交流與對話,才能促進亞洲不同國家的共同繁榮與發展,纔有利於爲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提供保障。
相互尊重 共謀發展
相互尊重,是亞洲文明間能夠保持對話交流的根基。千百年來,堅持對話與交流的亞洲各文明已經充分認識到,文明無優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別。中國是少有的沒有宗教戰爭的國家,佔思想統治地位的儒家對外來文明長期保持着兼容幷蓄的態度。《禮記?中庸》中就有“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的表述。
1953年,代表亞洲兩大古老文明的中印兩國率先提出了充滿智慧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爲規範國際關係的重要準則。1955年萬隆會議上,周恩來總理提出的“求同存異”方針,形成了以和平共處、求同存異爲核心的萬隆精神,對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係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六十年後,在博鰲論壇古老的中國再次向亞洲發起號召,期望亞洲各國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共同搭建並促進亞洲命運共同體的發展。“讓文明交流互鑑成爲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樑、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交流與對話中,古老的亞洲諸文明,能夠彼此輝映、相得益彰,爲亞洲的發展提供醇厚的給養,爲亞洲命運共同體提供堅實的保障,爲人類文明進步做出重要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