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嘛叫“互聯網+”?這個李克強總理在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名詞,簡直太火了!簡言之,就是“互聯網+一項傳統行業”,得到這個被換代的行業“升級版”。在天津西青,一位25歲的“天津姑爺”,創造了一個“互聯網+沙窩蘿蔔”的模式,把“一摔掉八瓣”、不易運輸的蘿蔔賣出了“花”。去年年底,他主辦的蘿蔔文化節賣出蘿蔔10萬斤,讓天津的沙窩蘿蔔最遠銷售到美國。
沙窩蘿蔔宴
聽着歌聊着天賣出青蘿蔔
“來個蘿蔔就熱茶,嘛心煩的事兒咱都不怕。來個蘿蔔就熱茶,洗洗睡吧養足精神明天再出發!”2014年12月7日,董海戰在家門口接待了來自北京、天津、河北、山東等地140多名網友,大夥聽着這首《蘿蔔就熱茶》,摘蘿蔔,吃“蘿蔔宴”,在蘿蔔中品出了文化的真味。
沿着一派田園風格的鄉間小路走進西青區辛口鎮畢家村,這一路可以看到路邊有不少沿街叫賣的沙窩蘿蔔攤販。而在畢家村磚牆環繞的瓦房外,現在已經架起了一個巨大的帳篷。帳篷口支着幾口熱氣騰騰的大鍋,幾位廚師正在處理肉類和蔬菜。沿街停了長長的一排車隊,看牌照就知道有北京、河北等地的人到來。網友們正湊在一塊兒看掛着“第二屆沙窩蘿蔔網絡文化節”字樣的牆邊放着的一溜兒青蘿蔔。
來自北京的網友“@聖香”說,他很喜歡吃沙窩蘿蔔,這次是帶着給親友買蘿蔔的任務來的。網友“@叫我張哲”是董海戰在網上認識的朋友,平時互動多了,這次就來爲他搖旗吶喊。吃過了涼拌青蘿蔔絲、蘿蔔丸子湯等大鍋飯,網友們躍躍欲試地去大棚裏面拔蘿蔔了。雖然此時的蘿蔔還沒到最甜的時候,但人人都沒空手出來,還有不少人爲了讓家裏人也嚐鮮,裝了滿滿一後備廂。
人氣聚起來,蘿蔔越賣越好,名聲也越來越大。蘿蔔現在已經到了祖國各地,西藏、海南、香港都有沙窩蘿蔔的粉絲。“去年一位老顧客買了幾箱蘿蔔,還帶到了美國,我感覺非常自豪。”在他的微博賬號“@董海戰”引用的消息可以看到,一個金髮碧眼的外國人舉着青蘿蔔,豎起了大拇指。
天津姑爺生意經:
互聯網時代靠的是口碑
原產於天津西青區辛口鎮的沙窩蘿蔔已有600多年種植歷史,它不僅美味,還有順氣、消食的功效,俗語有“沙窩蘿蔔就熱茶,氣得大夫滿街爬”。“天津姑爺”董海戰第一次吃到青蘿蔔時,意外這種好吃的蘿蔔居然不爲人所知。他夫人家就在西青區辛口鎮畢家村,家裏有5棚青蘿蔔地。董海戰是山東人,2013年在內蒙古科技大學畢業後,他參加了求職電視節目《非你莫屬》,在那裏得到了一份有機會學習電子商務的工作,半年後,他做出了一個讓父母無法理解的決定,來到天津市西青區,種蘿蔔,賣蘿蔔。
董海戰了解了銷售狀況和種植方式,又根據沙窩蘿蔔的特性總結出一套銷售方案。“做農產品電商要注意品牌的定位和傳播,我把家裏的蘿蔔優中選優,打造高端品牌,用網絡聚集人氣,再做好後期服務。”由於深諳網絡電商的規則,第一年,董海戰在短短一個月內就賣出了3000箱蘿蔔,銷售額達30多萬元。今年由於宣傳得當,銷量更是喜人。董海戰說:“去年賣蘿蔔的銷售額達到70多萬元,賣出9000多箱。淨利潤大概一年不到20萬元。”
雖然銷量令人驚喜,但董海戰也有煩惱,做農產品最怕天氣不好,去年天氣太熱,讓他需要的優質蘿蔔較少,有些人買回去發現不如意就想要退貨。農產品好不好吃只有切開吃了才知道,董海戰明白,互聯網時代產品靠的是口碑,作爲一個定位在高端的農產品,自己最應該保證的就是顧客的滿意和信任。雖然顧客要求退貨會損失郵費和產品,但一次滿意的服務後,生意卻能得到顧客長久的青睞。他獨創的6層保鮮防暴力分揀包裝和他對品質的把控都是因爲這一點。
經過兩年的試水,從小就有商業頭腦的他,已經看準了農產品電商這條路。爲了積累經驗,他決定今年就在奔波中度過:“現在打算在岳母家試種秋葵,在秋葵種出來之前,我要去一趟煙臺幫朋友賣櫻桃,8月份回來幫岳母種蘿蔔,10月再去山東彰化賣冬棗,12月趕回來賣蘿蔔。”對應着農時,他的“互聯網+農產品”忙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