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半個多月前,夏新剛探親回來。這個“親”,是佳木斯福利院的弟弟妹妹和老師們,她陪弟妹們玩,教他們做功課,幫着老師收拾衛生。
在22歲的夏新看來,她有三個家,一個是遠在東北的那個福利院,一個是她所工作的永安公墓,還有一個,就是她在這一年新認的“父母”家。
夏新是孤兒。8歲時,母親病逝。那時候,她是懵懂的,不知道親人的離去意味着什麼。兩年後,最疼愛她的姥姥去世,這是她第一次正式面對死亡,她用不停的哭泣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又是兩年後,父親也病逝,這讓她感到恐懼又悲傷,不敢回家,就在同學家住了半個多月,然後去了福利院。從父親去世那天起,那個有着父母氣息的家,她再也沒有回去。
過早經歷親人的離世,對她後來的職業選擇有着深刻的影響。高考時,夏新選擇了長沙民政學院殯儀系,她很清楚自己以後要幹什麼,她覺得儘自己所能幫助逝者家屬,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去年4月,她進入永安,開始做接待工作。
“不論是家裏老人還是孩子離去,我都能夠感同身受。他們的那種痛能夠打動我的心靈。”夏新說。有一天,她接待了一對年輕的夫妻和他們的家人,他們的孩子很小,突發疾病,從生病到去世只有幾天時間。來選墓時,一家老小哭得肝腸寸斷,她流着淚相伴左右,還不停地遞紙巾給他們。
“這時候任何言語都是多餘的,最重要的是理解和陪伴。”而夏新所說的陪伴,她也實踐在了生活中。三年前,一對老夫婦失去了他們的女兒,在同事的介紹下,夏新與他們相識。她去看望老夫婦,發現他們女兒的房間一塵不染,牀上,一邊是女兒小時候的玩具,另一邊是女兒工作後的幾摞文件,生前的照片掛滿了牆。老夫婦自從女兒去世後就很少出門,但夏新只要去看他們,就一定會拽着他們出來走一走。夏新明顯感覺到,他們把對女兒的思念轉移到了她身上,“只要我去,就變着花樣給我做好吃的,一看見我,阿姨的眼睛就發紅,吃飯時,就看着我笑。那種慈愛,讓我心疼。”
與逝者家屬接觸多了,加上她自己的經歷,她有個最大的感觸,就是一定要多關愛老人。“小時候我們福利院旁邊就是敬老院,很多有孩子的卻不來看望老人,老人那種對親情的渴望讓我印象特別深。後來到永安工作,看見不少人爲父母張羅着買墓。我只是想說,不要單單在人去了以後通過買墓來寄託哀思,在生前更要孝敬和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