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上午9:50,公交168路緩緩駛進了西站公交車站。熄火停好、車門打開,孫桂深下了車。一天的工作完成了一半,他現在可以回家歇上2個小時。剩下的,就是下午2點再將這輛車開回大港。
20多年來,老孫都重複着這樣的生活和作息。他是一名公交司機,每天的工作就是開車,和其他公交司機沒什麼兩樣。但他所在的線路又有些特殊,這趟線路只有這一輛車運營,而這輛車的司機也只有他一個。因爲線路需要,他每年363天都要住在大港……一個人、一輛車,在這趟往返150公里的線路上,孫桂深履行着一位公交司機的職責。
一年363天住在大港
上個週末,幾位公交迷將一面錦旗掛在了168路的公交車上,上面寫着“二十年一條線,二百里一路情”。隨着這張公交迷活動的照片在網上公佈,司機孫桂深的故事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公交司機本身就很辛苦,當我們知道這趟車只有孫師傅一個司機的時候,就能想到他有多不容易,我們想把他的故事告訴更多的人。”公交迷嚴碩告訴記者。
到底是什麼樣的司機感動了這些公交迷?記者坐上了從西站始發的168路公交車,體驗了一次孫師傅的“津郊半日遊”。
開車的孫桂深師傅今年59歲,還有幾個月就要退休了,這條一個人的公交線,他堅持了20多年。168路是公交三公司的一趟郊區線路,起點在西站,終點在濱海新區大港南和順村,單程運營時間大概有3個小時。由於濱海新區其他公交線路的發展,這趟公交車的乘客越來越少,所以早在二十幾年前,168路就變成了每天只開一個往返的定點公交。而孫桂深就是堅守在這個崗位上的唯一一個司機。
說起來,孫師傅的工作內容很簡單,每天開着車走一個往返,就能收車下班,工作時間大約6個小時,聽上去比很多司機都要輕鬆,但讓我們來看看孫師傅每天的具體工作安排:
早上7點從大港南和順村發車——10點左右到達天津西站——坐公交40分鐘回家——在家待上2個小時——坐40分鐘公交回到西站——下午2點從西站發車回大港——下午5點左右抵達——收車下班。
當然,如果公交車要加油或者維修,家住河東區的孫師傅只能取消中午回家的行程,直接在西站的值班房裏等到下午發車。而下了班,他能回的也不是自己家,而是大港南和順村村委會爲他準備的宿舍,一個距離他家70多公里的鄉村院落……這樣的生活他已經過了20多年,每年365天,他有363天要住在大港,只有大年三十和初一兩天能在晚上回家與家人團聚。
“天天不能回家,覺得不方便嗎?家裏人就沒意見?”
“沒辦法,工作需要,我不住大港,村民們早晨就坐不上公交車。家裏人也挺支持的。”
孫師傅的話很樸實,這個道理也挺簡單,但要20多年這樣堅持下來,沒有堅定的意志是很難完成的。
孩子們都叫他“孫大大”
公交線路圖上顯示,這趟從市區到大港的線路途中共設55個站點,有的站點在估衣街、海光寺、八里臺等人流密集區,也有19站只經停這一趟公交車。而乘坐孫師傅這趟車的大多數都是去那19站的乘客。“別看坐車的人不多,但大傢伙都指着這一趟車出門呢!”車上,來自徐莊子村的老楊跟記者說道。
老楊說,他坐孫師傅的車已經有17年了,從年輕時做買賣開始,這趟車就是他到市裏進貨唯一搭乘的交通工具:“早晨從村兒裏出來,坐到大衚衕下車。一個上午全忙乎完,下午2點多,再坐老孫的車回村兒,晚上出攤做買賣,什麼也不耽誤。”老楊告訴記者,那時候他經常拎着大包小包的貨上車,有時候裝貨就要忙活上好幾分鐘。但孫師傅爲人厚道,一次都沒有催過他,也沒找他要過“佔位錢”。“這兩年不做買賣了,自己買了車在市裏跑工程。聽說老孫快要退休了,我是特意來坐他的車,回來看看他的。”老楊跟記者說道。
在老楊後排,坐着的是家住南和順村的姑娘小張。她管孫師傅叫“孫大大”,因爲村裏的孩子都這麼稱呼他。“我在市裏上大學,八里臺站上車,每個星期都是坐孫大大的車來回。如果半路車出現了問題,路過八里臺的時間晚了,他還會給我打電話,讓我彆着急。”除了到市裏上貨、上學的人,車上的其他一些乘客都是坐車來看病拿藥、探親訪友的,他們雖然不是經常坐這趟車,但上車也會主動和孫師傅打聲招呼,就像老朋友一樣。這樣的場景在其他公交車上可不多見的。
車行至鼓樓站時,上來兩個小夥子,問了到徐莊子的票價後就要投錢。孫師傅趕緊問了句:“你們去哪個徐莊子?我這車去的是大港徐莊子,可不是東麗的徐莊子。”聽了這話,兩個小夥子才意識到自己坐錯了車,趕緊道謝下了車。
“第一次坐我車的,我都得問一句去哪兒,這要是坐錯了車,想回都回不來。”孫師傅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大概在7年前,他就遇上了這麼一位坐錯車的乘客,“當時他說坐到徐莊子,可等我車開到大港時,他才知道自己坐錯車了。但回去也找不着車,結果他就在我那個宿舍住了一宿,轉天才跟着我的車回了市裏。”
南和順村成“第二故鄉”
下午5點左右,汽車開進了大港南和順村,停在了一個大院子裏。乘客們都下了車,孫師傅也開始從車上往下拎東西:一桶食用油、一大包衛生紙、一袋肉包子、四個暖水壺……“都是從市裏帶過來的,包子是晚飯,這兒買東西不太方便,帶一口就省事兒了。”村裏人說,孫師傅每次回市裏都像是去趕集採購,到了南和順村纔像是回了自己家。
孫師傅的宿舍就在南和順村委會旁邊,村裏給了他一個小院,有臥室有廚房,收拾得乾淨整齊。院子裏擺着六七盆盆景,這可是孫師傅的心頭愛,待在大港的無聊時間,他就把心都放在了這幾盆盆景上。“這裏是郊區,不像市裏面那麼熱鬧。但這地方空氣好,地方也大,特別適合養點兒植物。沒事兒時給它們澆澆水、施施肥,就不覺得沒事兒幹了。”
其實,孫桂深閒下來的時候也不多,因爲他是熱心腸,村民們有什麼事兒都會找他幫忙。這不,聽說老陳家的車壞了,他拿着工具就去“上門服務”了。在南和順村,孫桂深是出了名的熱心腸,村裏面誰家需要修個車,往市裏帶點東西,或是家裏辦喜事辦喪事缺人手,他都是有求必應。一位村民跟記者說道:“他剛來時,我們都叫他‘市裏來的司機’。後來我們熟了,我們坐着他的車去上學,現在換成我們的孩子坐着他的車去上學,感覺他就是我們的兄弟,就是我們村裏的一分子。”
眼看退休的日子一天天臨近,孫桂深還有一些不捨:“住了20多年,鄉里鄉親的都成了朋友,就算不開這趟車了,我還得回來看看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