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近年來,市民政局堅持以保障人民羣衆生命財產安全和基本生活權益爲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創新創制創優、求真求實求是”上下功夫,以提高救災應急能力爲核心,堅持救災減災並重,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科技、市場等多種手段,全面加強減災救災體系建設,爲加快本市減災救災工作發展、爭創全國前列奠定基礎。
鞏固管理體制完善法規制度
2012年,本市成立了天津市自然災害救助應急指揮部,基本確立了政府統一領導,民政部門綜合協調,各涉災部門協作聯動的組織協調機制。市民政局先後與相關涉災部門在海上搜救、預警發佈、災害信息共享、救災物資資源整合等方面建立了合作機制,夯實了民政部門協調開展減災救災工作的能力。
爲貫徹國務院頒佈的《自然災害救助條例》,本市着力推動災害救助法規體系建設,重新修訂和發佈了《天津市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增強了完整性、權威性和可操作性,進一步提升了本市自然災害救助工作的應急響應能力。制定了《天津市自然災害生活救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在全國範圍內率先建立了自然災害救助標準最低指導線制度,完善了本市自然災害救助資金的補助項目和補助標準,落實了救災工作分級負責、救災經費分級負擔的工作機制。進一步規範了救災款物的申請、管理和發放等工作程序,確保災害救助款物能夠及時、準確發放到受災羣衆手中。出臺了一系列規範性文件和工作規程,基本形成了以應急預案爲核心,以部門規章爲配套,以規範性文件和工作規程爲補充的災害救助法規制度體系。
提高儲備能力強化災情管理
爲做好市級救災物資儲備工作,本市從1998年開始建設救災物資儲備體系。1999年,天津市救災物資儲備站正式批覆建立,主要擔負中央和天津市救災物資的儲存、管理、發運任務。2003年9月,儲備庫工程竣工,庫房佔地面積3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0406平方米。經過多年積累,目前市本級已儲備帳篷、裝具、被服3個類別,15個品種的物資,儲備量能保障2萬人基本生活所需。市民政局承擔國家救災物資的代儲任務。新建中央救災物資儲備庫有望在今年動工。中央庫的建設將進一步提升本市救災物資儲備能力。此外,本市將探索建立佈局合理、規模適度的市、區兩級救災物資儲備機制。在繼續加大市級儲備物資規模的同時,推動有條件的區縣設立救災物資儲備庫,並儲備一定物資。
爲提高災情信息管理水平,市民政局堅持開展災情統計制度技能培訓,嚴格執行國家災情統計制度,規範災情報告的時間、內容、形式,明確責任人及審覈程序,推進災情管理軟件的應用,提高災情管理的技術水平。制定了災情管理工作通報制度,建立了災情會商和評估制度。承接了鄉鎮網絡報災全國試點任務,將災情管理的陣地前沿至鄉鎮。
培訓專業人才創新宣傳方式
目前,本市已完成市、區縣、街(鄉鎮)三級信息員隊伍的培訓、考覈和鑑定工作,230名信息員獲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建立了災害信息員分級培訓、分級考覈的工作機制和基層信息員登記備案制度。所有區縣均制定了社區級災害信息員培訓計劃,並已完成1525名社區災害信息員的培訓工作。“十二五”期末,本市將實現每個社區至少1名災害信息員的任務目標。
本市利用全國“防災減災日”和“國際減災日”等重要節點,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活動,提高公衆防災避災、自救互救知識普及率,提升社會各界的防災減災意識和文化素養。今年,本市還將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社區led屏等新媒體持續發佈減災救災信息和避險自救常識,新老媒體互動宣傳,面向公衆普及知識。
提升社區減災能力加強救災裝備建設
各級民政部門將指導和幫助社區做好災害隱患排查,制修訂救災應急預案,儲備必要的應急物資、基本生活用品和減災救災器械等綜合減災基礎工作。深入開展“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創建活動,完善減災示範社區的檢查考覈辦法,落實保障措施,把減災示範社區創建工作整合成爲提升基層防災減災能力,推動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平臺。截至2014年底,本市已有108個社區被評爲“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
本市將積極推進市、區縣兩級救災應急通訊指揮系統建設。市級建設一個衛星通訊固定指揮中心,作爲掌握災情和救災決策指揮中心,同時保持與橫向和縱向之間的聯絡與互動。配備兩臺衛星通訊指揮車,作爲深入災區現場的移動通訊指揮平臺,在特殊情況下替代固定指揮中心的作用。同時,推動區縣建設相應的指揮中心,配備相應的移動通訊指揮平臺,以保證特別重大災情發生後通訊指揮的暢通。目前,市級指揮中心建設的方案、計劃已制定,選址也已確定(指揮中心將建在本市救災物資儲備庫內),將隨着中央庫的建設同步推進。此外,本市還將實施全國北斗衛星減災示範工程,爲鄉鎮以上救災工作人員配備PDA終端,實現鄉鎮以上重大災情信息衛星直報功能,這項工程於今年全面實施。兩個部分的結合,將在本市初步形成功能完備、反應敏捷、上下貫通、運轉高效的救災應急通訊指揮系統,爲提高災害救助應急能力提供良好的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