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天文學領域沒有充足的後備人才,不光意味着我國可能在探究人類存在和宇宙發展等基本問題的前沿研究中落後,還會影響到許多相關領域的協同發展
最近,一場僅12分鐘的罕見月全食吸引了全國各地的觀賞者,“紅月亮”成爲微信朋友圈裏的熱詞。與“紅月亮”粉絲衆多不相稱的是,我國研究天文學的後備人才嚴重匱乏。
目前,我國只有9所高校設有天文學專業,每年招生總數才200人左右;被錄取的考生中把天文學作爲第一志願的僅1/3,不少天文學專業的大學生畢業後選擇了轉行。每到畢業季,不少地方的天文臺和天文館都出現招不夠人的窘況。
有資料顯示,過去10年是我國天文觀測設備發展最快的時期。隨着郭守敬望遠鏡、500米射電望遠鏡FAST等大規模建設,以及載人航天、深空探測工程的不斷推進,國家對天文科研人才的需求越發旺盛,後繼乏人的問題也愈發顯得急迫。
後備人才短缺的一大主要原因仍是社會上對天文學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比如,天文學專業研究什麼?其價值和意義何在?許多人都把天文學視作一個邊緣的冷門學科,認爲就業前景不佳。此外,由於天文學是比較純粹的基礎研究,短期內很難產出“有用”的成果,因此需要有足夠的興趣、熱情和毅力才能堅持下去。
“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才有希望”。在天文學領域沒有充足的後備人才,不光意味着我國可能會在探究人類存在和宇宙發展等基本問題的前沿研究中落後,還會影響到許多相關領域的協同發展。事實上,研究天文學的技術和方法引領科學前沿,是高新技術發展的創新源頭,牽引着許多領域的技術發展。比如,航天領域共享了天文學的儀器硬件和成像等大部分技術,天文學應用觀測技術支撐國家導航與空間探測的能力,在工業、能源、醫學、國防等方面也都有廣泛應用。
讓更多青年人不僅愛看“紅月亮”,而且願意投身天文學研究,要先消除公衆對其“冷門”“邊緣”的誤解。未來幾十年,中國的天文學將步入發展的黃金期,國家對天文學研究的投入正持續增加。深空探測計劃中的深空太陽天文臺正在推進,“黑洞探針”和“暗物質探測”等空間天文計劃今後幾年將陸續展開,中國還在積極參與一些重大天文科技工程建設與研究的國際合作……“功利”一點說,人才缺口很大,專業素質過關的天文學畢業生未來不愁找工作,而且前景會越來越廣闊。
培養天文學人才,基礎教育不應缺位。大學天文教育需要擴容,更需要提質。只有擁有熱愛天文學的充足生源,高校才能培養出有志於天文學研究的後備人才。“數理化天地生”,在六大傳統基礎學科裏,只有天文在中小學課程中不見蹤影。見過不少喜歡天文學的小學生,因爲平時課業繁重以及沒有專業老師教導,對天文學的濃厚興趣漸漸消失。學習天文,不僅能獲取單科知識,還能提高整體科學素質。將孩子的目光引向燦爛星空和深遠宇宙,觸發的不僅是好奇,還將帶來科學的創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