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當前,社會上有這樣一種怪論,認爲部分幹部中存在的“爲官不爲”現象,是反對“四風”帶來的。果真如此嗎?(4月9日新華網)
衆所周知,反對“四風”既是黨中央對黨員幹部的要求,更是順應人民羣衆的期望。平心而論,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中央強力推進作風整肅的大背景下,請客送禮大爲減少,公務消費大幅縮減,社會風氣大爲改觀,種種跡象表明反“四風”行動,切中了要害,找準了靶子,發揮了作用,取得了成效。
但不容忽視的是,當前一股“爲官不爲”之風正在黨員幹部隊伍中悄然蔓延開來,無利可圖“不願爲”、得過且過“不思爲”、監督不力“不必爲”。突出地表現爲:機關隊伍疏於管理,對存在的紀律鬆弛、作風渙散問題不及時予以糾正;監管責任缺失,對羣衆反映的問題漠不關心、視而不見;責任心不強,不願、不敢擔當,工作不實、把關不嚴;消極懈怠麻痹大意,心存僥倖不盡職盡責造成不良影響;工作效率低下,故意刁難辦事羣衆,態度蠻橫,拉遠幹羣距離。
由此可見,“爲官不爲”,歸根結底,仍是官僚主義作祟,是糾正“四風”需要解決的一個突出問題,它凸顯出權力觀念的錯位,也折射出宗旨觀念的淡薄。如果說當下仍存在的這類現象,正表明我們反對“四風”不能隨着教育實踐活動結束而“曲終人散”,必須常抓不懈、持續發力。正如習總書記在在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強調,活動收尾絕不是作風建設收場,必須以鍥而不捨、馳而不息的決心和毅力,把作風建設不斷引向深入,把目前作風轉變的好勢頭保持下去,使作風建設要求真正落地生根。
那麼,爲何會出現反“四風”反出了“爲官不爲”的錯誤論調呢?其實,所謂的反“四風”導致“爲官不爲”,實際是混淆視聽,是個僞命題,反“四風”與“爲官不爲”絕無因果聯繫。少數官員之所以把反“四風”和“爲官不爲”生拉硬扯,其實質就是爲自己的“爲官不爲”找一個臺階和藉口而已,他們對“新底線”“新規矩”表現出不適應,眼看制度籠子越織越密、作風管束越來越嚴、違規成本越來越高,索性滿地打滾、爲官不爲,該抓的不抓、該管的不管、該改的不改。
如果將“四風”比作生長在黨和國家肌體上的贅瘤,那麼“爲官不爲”則是黨和政府肌體內的是毒素,如果任由滋長、蔓延的話,我們黨和國家就永無寧日。因此,治理“爲官不爲”,一方面,要形成“高壓”態勢,對於一些“爲官不爲”行爲,要進行集中曝光批評,打出一記“重拳”,進行嚴肅查處,該撤換的撤換、該調整的調整。另一方面,治理“爲官不爲”是長期的、系統的工程,不可一蹴而就,要不斷分析新情況,研究新問題,有針對性地採取新舉措。治理要着眼於長遠,着眼於連續,更要着重於制度預防,着重於進一步完善責任機制、考覈機制、問責機制,逐步建立推動“爲官有爲”的長效機制。
“爲官不爲”是當前“四風”樹倒根在的一個重要病根,是不良積習的另一種集中表現。正是意識到這一點,李克強在今年“兩會”會見中外記者時再次重申:既要懲治亂作爲,也要反對不作爲,庸政懶政是不允許的。因此,治理“爲官不爲”的唯一途徑,就是堅定不移地把查糾“四風”引向深入,既剎奢靡之風,又治怠惰之氣,在抓常、抓細、抓長上狠下功夫。
稿源:荊楚網
(來源:荊楚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