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不少人用“沸騰”“激盪”“沒想到”等詞形容這一個月,原因就是爲了一席之位。西方大牌媒體的真假新聞、盟友鄰國間的“對比”、某些國家欲迎還拒……各種招式全用上了。五大洲共振了一個月,全都是一件事帶動的——申請成爲亞投行(亞洲基礎設施設施投資銀行)意向創始成員國。
從3月12日英國宣佈提出申請開始,亞投行這事就漸漸地整大發了。人們以爲原本就是亞洲圈內搞的一個“投資銀行”,一下子卻成了全世界的香餑餑。各國政要、全球媒體、國際機構,紛紛站臺,裏三層外三層,把還沒成型的亞投行左解構右透析,無外乎要找出幾個答案:亞投行這麼大魅力靠什麼?未來的前景和“錢景”怎樣?中國的動機和意圖到底是什麼?是挑戰美國的主導權嗎?與現有國際金融經濟機構如何相處?等等。
現在好了,57個意向創始成員國揭曉。成爲意向創始成員國的心裏踏實了,沒加入的該糾結還會糾結,而亞投行已然啓航,立章程、定規劃、醞釀開行之作……
一個來月,全球發動的大分析大起底,抽絲剝繭功力十分了得,基本讓“攸關方”消解了心中疑團,地球人也大概明白,亞投行的吸引力,一不靠強權霸權,二不完全靠“有利可圖”的前景,三不靠桌底下交易。
話雖這麼說,可有一點還得回過頭來再捋一捋:亞投行“磁力”到底靠的是什麼祕密殺手鐗?
答案可能有點“震撼性”:“中國價值觀”魅力。
爲何說有點“震撼性”?因爲,這個答案,可能不以爲然者多、不屑一顧者不少、不當回事者衆。“中國價值觀”好像還沒成強氣候,一些中國人還會因“不自信”而不願說,某些西方人還在爲“西方價值觀”大行其道而奔波,睥睨其他價值觀。
而我們敢這樣說,是因爲現在提“中國價值觀”並不是空穴來風、無中生有。
回顧一下,這兩年多,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開啓中國特色新型外交,習近平出訪、出席國際活動或國內接待外賓,每次都不厭其煩地闡釋全球治理事務的中國主張,有些用詞,比如“合作共贏”“相互尊重”“平等對待”“共同發展”“開放包容”“兼容幷蓄”等,說了一遍又一遍,從不怕重複。
這是在傳播塑造“中國價值觀”的理念。其背後就沒深意?現實中就沒效果嗎?經過亞投行這一波,包括“一帶一路”被數十個沿線國家點贊,已經可以說,中國最高領導人的真誠闡釋和傳播努力沒白費。
其實,亞投行及“一帶一路”,就是對“中國價值觀”的一次測試和“初級驗收”。提問可能隨之而來。既然說“中國價值觀”起了作用,那能不能把“中國價值觀”說出個子醜寅卯來?
應該能。因爲,習近平的講話,處處都是這種“中國價值觀”的表達,只差加個“中國價值觀”總標題而已。不妨一析:
要點一:共同商量來辦——協商民主的民主觀。
“協商民主”這個概念,都不陌生。官方定性式表述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中獨特的、獨有的、獨到的民主形式”。它源自中華民族長期形成的天下爲公、兼容幷蓄、求同存異等政治文化。詳盡周全的論述,是習近平2014年9月在中國人民政協成立65週年會議上的講話。那是一篇乾貨頗足的講話。當時,讓人印象最深、傳播最廣的是五個字——“有事好商量”。他說,“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商量得越多越深入越好”,包括哪個層面怎樣“商量”,都有細緻說法。
如果認爲“協商民主”僅僅是就全國政協說事,那理解就有些薄了。多研讀一下習近平的講話就會意識到,協商民主不止是中國處理內部事務的一種民主形式,也是中國處理國際關係事務的一個民主原則。
最新例證是習近平3月28日在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的演講。他說,“涉及大家的事情要由各國共同商量來辦”。“共同商量來辦”,這話不是第一次講。2013年3月23日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演講時,習近平就說過,“各國主權範圍內的事情只能由本國政府和人民去管,世界上的事情只能由各國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來辦。這是處理國際事務的民主原則,國際社會應共同遵守。”
應該注意到,習近平在共同商量來辦的前面,還特別加上了“只能”二字。在某種意義上講,協商民主原則是“中國價值觀”中的民主觀。
再回過頭來看看爆炒的亞投行“否決權”問題,會更清楚這一點。當時美國《華爾街日報》爆料,稱中國是用放棄亞投行一票否決權來換取英國等西方國家加入,逼得中國外交部和財政部不得不說話,告知全世界“中方尋求或放棄(亞投行)一票否決權是一個僞命題”。
亞投行多邊臨時祕書處祕書長金立羣說,亞投行將盡量以達成一致的方式決策,而不是靠投票權決定,“中國絕不欺負其他成員,將與各國協商決定每一個決策。中國不會借大股東地位耀武揚威。”
金立羣當過中國財政部副部長,當過世界銀行執董,當過亞洲開發銀行副行長,在美國的大學進修過,精通英語法語,還翻譯過獲得美國圖書最高獎項“美國國家圖書獎”的投行業務專著《摩根財團》。出自他的這番話,意義相當深刻,也可視爲對過去國際金融秩序某些“規則”的厭惡。
假如西方媒體不是用固化的“西方價值觀”視角來審視亞投行的火爆、懂一點中國協商民主主張的話,就會知道,像美國那樣在IMF等機構依仗大股東地位行使“一票否決權”的做派,不是中國人崇尚的“共同商量來辦”的行事準則,不是中國“協商民主”的價值取向。
要點二: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相互尊重的平等觀。
“一帶一路”沿線民族、宗教有多複雜不用多說,經濟發展參差不齊也明擺着,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各行其是”,爲什麼“一帶一路”沿線約65個國家有近60個積極參與?亞投行創始成員國爲什麼能遍及五大洲?這離不開中國“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價值觀。
“美人之美、美美與共”位列在“習式用典”之中。2013年6月他在墨西哥參議院演講時就提及過。
這句話,語出中國當代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費先生總結出處理不同文化關係的“十六字”——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意思是,要懂得各自欣賞自己創造的美,還要包容地欣賞別人創造的美,這樣將各自之美和別人之美拼合在一起,就會實現理想中的大同之美。
“美人之美”講的就是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承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遵循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
這是中國處理不同文明、不同文化關係的價值理念,也是在國際交往中遵循的價值理念。中國不僅發現和構築自身之美,也會發現、欣賞他人之美,不管各國選擇什麼道路、實行什麼制度、採用什麼模式,希望在相互欣賞中達到融合相處。這是中國相互尊重的平等觀的追求。
常看時政新聞的人知道,“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是中國外交高頻詞,是中國身體力行的一個外交主張。在與各國交往中,始終堅持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發展道路的權利,反對干涉別國內政。在2015年博鰲亞洲論壇年會的主旨演講中,習近平再次強調,“相互尊重、平等相待,首先要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客觀理性看待別國發展壯大和政策理念,努力求同存異、聚同化異。”
西方有的國家老拿“大國責任”說事。而秉持“相互尊重、平等對待”的中國,對“大國責任”是怎麼認識的?“大國意味着對地區和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更大責任,而不是對地區和國際事務的更大壟斷。”反對干涉別國內政,反對爲一己之私搞亂地區形勢。在亞投行這事上,中國之所以不憑藉大股東地位“耀武揚威”,就是這個理兒。
再看看有的西方大國主導的一些國際組織,往往把責任與壟斷劃等號,用各種實力獲取規則上的否決權,用否決權體現壟斷地位,並常把經濟活動與輸出自身模式捆綁在一起,以此來管制、約束、干預別國內政。不同價值觀下的“大國責任”,意義和結果不可能一樣。
“中國價值觀”下的相互尊重,不僅體現在尊重各國發展道路和模式的選擇上,還體現在對待不同文明的態度上。中國主張不同文明要兼容幷蓄、交流互鑑,促進不同文明不同發展模式交流對話,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交流互鑑中共同發展。某種意義上說,亞投行和“一帶一路”,不僅是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的共贏大平臺,也是倡導文明寬容、主張文明互鑑的共享大舞臺。
要點三:不是獨奏是合唱——開放包容的發展觀。
中國經濟總量大了,位列全球第二;可是人口太多,人均GDP7000多美元,列名全球80名之後,決不算高收入國家,發展仍然是第一要務。但中國人不是心胸狹窄之人,不會只顧自己發展。始終不忘“窮兄弟”,是中華文明骨子裏的東西,會把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團結合作置於重要位置。
就以中非關係爲例,習近平說過:對待非洲朋友,講一個“真”字,絕不因爲中國自身發展和國際地位提高而發生變化;開展對非合作,講一個“實”字,始終向非洲朋友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幫助;加強中非友好,講一個“親”字,通過深入對話和實際行動獲得心與心的共鳴;解決合作中的問題,講一個“誠”字,本着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精神加以妥善解決。
習近平還講過,“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相通則共進、相閉則各退。從“一帶一路”就看得出,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通”爲主要內容,構建全方位、多層次、複合型的互聯互通網絡,實現沿線各國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續的發展。亞投行也是,決不搞排他性的標準、規則、體系。
再挑剔的國家恐怕也不太好意思否認,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和亞投行應者雲集,與“開放包容”密切相關。習近平表示過,“一帶一路”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包容的,能推動沿線國家實現發展戰略相互對接、優勢互補;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沿線國家的合唱,能給世界創造新的發展契機。亞投行亦如此,既有域內國家,也攜手五大洲;既是對現有國際金融體系的有益補充,也會與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展開密切合作,互補共進、協調發展。
在2015年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習近平又重申,“中國堅持和平發展,決心不會動搖;堅持共同發展,理念不會動搖;堅持亞太合作發展,政策不會動搖。”這“三個不動搖”是對開放包容發展觀的再次宣示。
要點四:正義和道義也是利益——合作共贏的義利觀。
“零和遊戲”在西方世界一直是暢銷品,因爲他們就是這樣一路走過來的,把你輸我贏當成競爭的不二法則,把叢林法則、弱肉強食視爲“自由市場主義”的理所應當。
中國的傳統價值觀則不然,重利又重義。中華民族歷來崇尚,“國不以利爲利,以義爲利也”“君子義以爲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2014年7月4日,習近平在韓國首爾大學演講時,引用這些中國古語來表達中國的“義利觀”:在國際合作中,不應當把謀取財富當作唯一的利益,也應當把正義和道義作爲利益;用不義的手段得到的富與貴,對於我就如同天上的浮雲;只有義利兼顧才能義利兼得,只有義利平衡才能義利共贏。面對企業界,他希望中韓兩國企業家以義爲先、以信爲重、以誠相待,共同開創中韓互利共贏合作美好未來。
習近平爲什麼在博鰲亞洲論壇上要大講“命運共同體”?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爲這個世界還在被零和遊戲、你輸我贏的舊思維舊秩序所左右。這不光是中國,而且是廣大新興國家、發展中國家不想看到的國際秩序。
新型國際關係是廣大國家的共同追求。“新型”的核心是什麼?就是“合作共贏”——在追求自身利益時兼顧他方利益,在尋求自身發展時促進共同發展。習近平說,“只有合作共贏,才能辦大事、辦好事、辦長久之事”。他還說,這種合作共贏的理念,不僅適用於經濟領域,也適用於政治、安全、文化等廣泛領域;不僅適用於地區國家之間,也適用於同域外國家開展合作。
不管周邊國家是不是由於各種因素總有些這樣那樣的猜忌,但中國在發展與周邊國家關係上,合作共贏的義利觀沒有變過。中國傳統文化的“守望相助”“親仁善鄰”“鄰望鄰好”正在中國大地復興,而對外關係上的睦鄰、安鄰、富鄰方針所折射的就是這種文化價值。“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強調的是自己的發展要更好惠及亞洲國家。像亞投行、“一帶一路”、絲路基金等,都是以亞洲國家爲重點,聯手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競爭優勢,應該稱得上用行動和事實去體現發展中國家的利益。
要點五:四海之內皆兄弟——和而不同的和諧觀。
中國傳統文化重和諧,講和合。在新世紀,於國內,構建和諧社會;於國際,主張和諧世界。“和”的最高境界是“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始終是中國孜孜以求的天下大同理想。
習近平2014年4月1日布魯日歐洲學院演講時,曾以茶和啤酒來闡釋“和而不同”的理念。他說:“正如中國人喜歡茶而比利時人喜愛啤酒一樣,茶的含蓄內斂和酒的熱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讀世界的兩種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並不是不可兼得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中國主張‘和而不同’,而歐盟則強調‘多元一體’。中歐要共同努力,促進人類各種文明之花競相綻放。”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和”是和諧、和睦、和平、和善等,是天下普遍通行的法則。只有“和而不同”,才能催生新事物,世界才能發展。只有用和諧思維方式,做到“天時地利人和”的有機統一,才能創造人、社會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美好世界。
“履不必同,期於適足;治不必同,期於利民。”中國的和諧價值觀由國內治理而推及國際事務,是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和合”思想基礎上中國外交理念的體現。中國主張“和諧世界”,主旨是創造“普遍發展、共同繁榮與持久和平”的世界。
在國際事務中,中國始終堅持和平、公平、有效和民主的多邊主義,通過開放、公平、非歧視的多邊貿易體制促進共同發展,力促文明、文化、制度的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等等。習近平說過,“正像我們不能要求所有花朵都變成紫羅蘭這一種花,我們也不能要求有着不同文化傳統、歷史遭遇、現實國情的國家都採用同一種發展模式。否則,這個世界就太單調了。”
列舉這五個方面,並不足以概括“中國價值觀”的內涵,只能說是透過亞投行、“一帶一路”這樣的新載體,人們開始正視到“中國價值觀”的價值。
西方價值觀體系總是過度地、一味地糾結在“利益攸關”上。似乎只要“利益攸關”,別人就該爲你的利益而改變,就應與你打出的“自由、民主、人權”的旗號保持一致,就可以用“利益”作籌碼來改變別國的制度、發展道路。而“中國價值觀”,則超越於“利益攸關方”,着力築造“命運共同體”。
從“利益”層面走向“命運”層面,是一種境界昇華。“重利輕義”的國際關係,最終結果往往是利益的大沖突。休慼與共才能天下大同,心繫“命運共同”就能興衰相伴、安危與共、同舟共濟,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自身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不斷擴大利益匯合點,不斷兼顧各國福祉共享的增長。只注重“利益攸關”,免不了強權霸權,少不了損人利己;走向“命運共同”,會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關切,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情懷。
建設命運共同體,是中國最高領導人總攬世界大勢提出的“中國方案”,也是“中國價值觀”的魅力所在。怎麼邁向命運共同體?習近平十多天前在2015年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講了“四個必須”:必須堅持各國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必須堅持合作共贏、共同發展,必須堅持實現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必須堅持不同文明兼容幷蓄、交流互鑑。
人們總說文化有超強的力量。那麼,文化是什麼?字典上講,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其實,我們欣賞文化人類學新進化論學派的說法——文化是人類利用能量的一種機制,這種機制越是先進,人類人均利用的能量就越多。我們還很讚賞一位中國學者的說法:作爲人類利用能量的一種機制的文化,經過漫長的進化之後,終於達到了一個歷史性的重大轉折點。
亞投行、“一帶一路”可視爲“中國價值觀”乃至中國文化接受國際社會檢驗的一次實踐。應當講,“中國價值觀”與得到國際社會追捧的亞投行一道,實現了一次給人啓迪的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