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央行此次4·20降準不僅是“普降”,還有額外的“有針對性地”降準,專門提出要進一步增強金融機構支持結構調整的能力,加大對小微企業、“三農”以及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等支持力度,對農信社、村鎮銀行等農村金融機構額外降低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並統一下調農村合作銀行存款準備金率至農信社水平。央行還特別明確,對於“符合審慎經營要求、且‘三農’或小微企業貸款達到一定比例”的國有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可執行較同類法定水平低0.5個百分點的存款準備金率。由些可以看出,央行此次降準意圖重在支持實體經濟,意在支持“三農”、小微等經濟結構調整的重點部位。業界和輿論評價央行時隔兩個月之後的這次降準,力度超出市場預期,體現出政府“促進金融機構支持實體經濟”的決心。
4月15日,國家統計局公佈的一季度GDP數據爲7%,雖然這一增速沒有突破7%這個近兩年來的經濟底線,但從投資和PMI等同期數據來看,實體經濟還需要更多資金的流入與支持。降準雖然是面向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調控措施,但降準之後,金融機構可用資金會更加充裕,將進一步促進金融市場資金價格的降低,從而推動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得到有效降低。我們可以把降準看作是爲了給實體經濟提供資金,在給經濟結構的有序調整做好政策鋪墊。
降準之後,應該對實體經濟的資金支持做出更多的準備,留出後手。這個後手就是如何在機制上確保更多的可用資金直接進入實體經濟,關鍵在於實體經濟要找到增長點。
讓資金更加通暢地流入實體經濟,最核心的問題即“實體經濟的投資回報如何吸引銀行”和“銀行如何滿足實體經濟的有效需求”。銀行和實體經濟都是市場主體,只有用市場的手段來解決實體經濟發展問題纔是最長效的。降準之後,商業銀行如何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如何引導商業銀行發現並支持新的經濟增長點,如何創新商業銀行金融產品等問題接踵而來,而這些正是我們在降準之後要讓資金血液更加通暢地流入實體經濟肌體,需要着重解決的機制問題。壯大實體經濟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而降準只是增強銀行對實體經濟支持能力的一個方面。我們相信,隨着銀行體系和實體經濟微觀主體的進一步“磨合”,雙方將會找到符合市場化條件下的有效結合點,實現共贏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