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東麗區華明街胡張莊村黨總支書記楊寶玲,一心想着爲村民謀利益,將心血傾注於改善村民生活條件上,帶領村民精心打造出“一村一品”胡張莊葡萄,解決了村裏勞動力的就業難題,村民收入翻了番,村子實現了“少有所教、壯有所爲、老有所養、殘有所幫”。
東麗區華明街胡張莊村過去是天津的“北大荒”,村子窮,農民靠天吃飯,一旦年頭兒不好,一家子一年就沒有了收入。一九八三年,山東籍的楊寶玲嫁入了胡張莊,沒有工作經歷、沒有學歷文憑,就是因爲好強,幹起了當時沒人樂意乾的計生工作,一干就是二十四年。二零零六年,村子裏換屆選舉,村民代表找到楊寶玲,鼓勵她參選村主任,她猶豫了,楊寶玲說,“從一九八三年就從我們村裏幹,我目睹了這一切,村幹部確確實實是不好乾。”
村民王雲嶺回憶說,“那時候上來的時候,人們就覺得一個女同志,把這個家業能承擔起來嘛,反正確實還是在觀望。”
但還是有很多村民支持楊寶玲,村民蔣秀豔說,“我就認爲人行不行不在乎外人怎麼評論,當上領導以後該怎麼做,讓全體村民將生活更好地提高上去。”
參選當天,楊寶玲成功當選爲村主任,看着公告欄上的結果,楊寶玲留下了眼淚,“當時就是一言難盡啊,我就想我不幹都行,值了,這說明了大夥兒對你的一種信任。只要大家夥兒能給我時間,我一定要幹好。”
胡張莊村是一個農業村,三分之一的村民靠種葡萄爲生,村裏土地是鹼地,富含豐富的鉀元素,種出來的葡萄口感好,特別甜。就在楊寶玲當上村主任的第一年,遇到了她的第一個大難題,當時村裏兩千多畝葡萄園裏的葡萄集中得病了,還沒等採摘就自然裂開,大片大片的掛着濃汁的果子爛在地裏,看着村民們親手砍掉一棵棵葡萄藤,楊寶玲心疼極了。
沒當村主任之前,楊寶玲家裏也種葡萄,還有自己的冷庫,每年收完的葡萄存進冷庫,存到冬天批發到東北、大連,結交了很多生意上的朋友,她就挨個給人家打電話,幫忙聯繫賣掉村裏的葡萄。 “正好有一個東北遼寧的朋友,她也結識了不少這方面的人,跟酒廠認識的也比較多,我就說快幫我找找吧,找找幫我們把這些葡萄賣出去。”
那段時間,楊寶玲連吃飯、睡覺都琢磨着葡萄的事兒,幾乎天天給朋友打電話,一回不行就兩回。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感動了山東張裕葡萄酒廠的負責人,他們答應幫忙解決一部分葡萄。拉葡萄的車半夜一點多從山東趕到天津,楊寶玲二話沒說,騎着車子就出村接回了車。“胡張莊,那時候還比較偏僻,他不認得,我一點多找誰去,從我們家出來,到津漢公路口兒那,可能有一里多地吧,跑那路口站着,領那個車去,領了兩輛車來,把人家擱公路上,就在車裏迷瞪到五點。天快亮的時候,起來就得把這些筐都發出去,你想一個車就裝十萬斤,發下筐之後呢,晚上還得幫忙給人家收,葡萄還得把質量,那幾天想起來也挺有意思的。”
幾百萬斤葡萄在楊寶玲努力下終於銷售一空了,而且本來在地頭兒上只能賣到五、六毛錢的葡萄還被楊寶玲談到了七毛五一斤,村民們看到了希望,種葡萄的積極性也提高了。
二零零七年,華明街道實施“宅基地換房”政策,因爲是新政策,沒有前車可鑑,大部分村民都在觀望。但在楊寶玲眼裏,這是一個可遇不可求的機會, “換房”是利國利民的好事。她起早貪黑、走村入戶做宣傳、搞調研,帶着關係到老百姓利益的問題與領導商討,胡張莊村成爲了第一個全都搬入新市鎮的村子。
遷入華明新市鎮以後,楊寶玲就琢磨着如何讓羣衆搬得進樓房,更要住得起樓房,她打起了發展葡萄種植的算盤。胡張莊的葡萄地裏都是土道兒,一到秋季葡萄採摘豐收的季節,就趕上連雨天,不僅商販進園裏拉葡萄難,更重要的是影響銷售價格,楊寶玲說:“因爲我養蝦的時候,我在蝦池裏有親身的體會,一到下雨,別的池子都進不去,我的池子能進去,如果晴天賣這個蝦十塊,下雨的時候再賣這個蝦就十一,你是越陰天下雨要是能剪出葡萄去市場才少,我這兒能進來,先剪出來能先賣了,一個道理實際上。”
在楊寶玲的再三努力和協商下,胡張莊村爭取到了街裏五百萬元的資金支持,計劃將葡萄園裏的道路整體劃齊,硬化路面。可是這就牽扯到要佔用一些村民的葡萄地,有的人很不理解。“咱現在修路就爲了有的不直的地方把他修直了,有的窄的地方給他修寬了,難免就佔他們幾棵葡萄地,有的人不理解的,甚至是我就不叫你從我這兒走。當時他在沒看見效益之前,就不認可,當時說什麼話的都有,其實我心裏有時候也感到委屈。”
楊寶玲挨家挨戶做工作,讓大家往長遠發展看,幫助他們分析修路給大家帶來的經濟效益,最終修通了三萬多平方米的水泥道路,再趕上陰天下雨的天氣,農戶們再也不用一踩兩腳泥,發愁葡萄賣不出去了。楊寶玲說:“等修成了以後,老百姓看到確實好走了,就說這路修的太好了,沒有這路我們的葡萄就賣不到這麼高的價錢。雖然有點兒苦吧,看到老百姓那張笑臉,那種認可,心裏還是挺高興的。”
二零零八年,楊寶玲當選了胡張莊村黨總支書記,她制定了胡張莊村的發展規劃,抓住葡萄這個優勢產業大力發展“一村一品”,建設農業生產用房、倉儲庫房和儲藏冷庫,與山東張裕、天津天順兩大釀酒企業建立起直通的營銷網絡,形成上下游產業鏈,曾經的果園搖身一變成了釀酒企業的原料生產車間。胡張莊的“玫瑰香”葡萄成爲業內響噹噹的品牌,一棵棵葡萄藤成爲胡張莊村民攥在手裏的搖錢樹。“二零一三年的時候,葡萄價格就接着上漲,都賣到四塊、五塊,甚至有的賣到六塊了,越來銷路越好,一個是老祖宗留下來的這片地,另外一個就是咱辛辛苦苦創造的‘一村一品’,確實老百姓也嚐到了甜頭,一畝地好的年頭能收到一萬塊錢。”
村民王雲嶺說,“雖然我們村兒沒有嘛企業,但是人家想辦法爭取政策,給老百姓爭取了不少的福利。”
村民蔣秀豔說,“對我們這些有殘疾的,還有一些困難家庭,都是挺照顧的,她對每家每戶都是像對待自己親人一樣。”
楊寶玲說,特別感謝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是大家給了她鍛鍊和展示的平臺,“我們村裏的老百姓我很自豪地說,特別樸實,特別厚道,尤其上歲數的人見了我總是有一種特別的親切感,真的對我特別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