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隨着典儀官莊嚴渾厚的一聲“啓戶”,昨天10時,天津文廟博物館大成門緩緩打開,2015年春季祭孔大典舉行。
來自崇化中學的青年學子們擔任的舞生、樂生,以麾、節引導,按鼓拍五步一頓,在一片肅穆中緩步走向大成殿月臺,分東西兩邊站立。樂、舞生之後執事、主祭官、陪祭官依次就位。祭孔大典正式開始。據悉,此次參加祭孔的人員達百人之多,其中舞蹈者36人,主祭官、陪祭官、執事、典儀官若干人,場面宏大,典雅莊重。
伴着悠揚的絲竹雅樂,舞生開始呈現祭孔專用舞蹈——六佾舞,右手持羽,左手持龠,翩翩起舞,舞容莊重典雅。
祭孔樂舞以歌頌孔子生前的業績爲主,是禮、樂、歌、舞四位一體的廟堂藝術,是現今僅存的古代禮儀舞蹈。祭孔樂舞每一個音律都十分講究,每一個舞蹈動作都代表一個字。
六佾舞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指的是六行六列,共36人,每個隊列爲一佾。六佾舞共96個動作,每個動作代表一個字,四個字組成一句歌頌孔子的話語,所有動作連貫在一起就是一篇祭文。祭孔禮樂爲“中和韶樂”,取“天下太平”之意,樂章均以“平”字命名。記者看到,祭孔人員身穿寬袍大袖的漢服,頭戴峨冠,盡顯莊重氣質,舞姿亦不失灑脫飄逸。
祭孔禮儀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西周以來的禮樂文明。祭孔由典儀官主持,分六個部分,即迎神、初獻、亞獻、終獻、撤饌、送神,其中最重要的是三獻禮(即初獻、亞獻和終獻),主祭官攜兩位陪祭官先整衣冠,在淨手後,行拜、跪、叩首之禮,敬香,並且呈獻五穀、酒、絲綢等各類祭品,對孔子表示崇敬之意。
祭孔大典在古代被稱作“國之大典”。據史書記載,祭祀孔子的活動始於孔子去世後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478年,以春、秋兩祭爲主。本次祭孔大典屬於春祭。
如今,天津文廟先後恢復了中斷許久的春季祭孔和秋季祭孔兩次釋奠禮,以弘揚傳統文化,使祭孔大典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豐富與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