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近日,中國解放軍三軍儀仗隊高唱蘇聯歌曲“喀秋莎”走過莫斯科街頭的視頻,在網絡不脛而走。環球網特派莫斯科記者將這段視頻給身邊的俄羅斯朋友觀看時,也收穫了大量讚美的信息,但更多的是驚奇、驚喜。“他們用俄語唱得這麼好,難道都學過俄語嗎”,一位俄羅斯朋友這樣問道。
帶着這樣的疑問,記者5月8日探訪了三軍儀仗隊駐紮地“瑪爾菲諾”軍事療養院。在這裏,除我軍受閱部隊,還有來自蒙古、塞爾維亞、印度的受閱部隊在這裏休憩。
“瑪爾菲諾”軍事療養院位於莫斯科北郊,遠離市區喧囂,景色宜人。就在園區的小湖邊,本次出國受閱的三軍儀仗隊紅旗手張洪傑向我們詳細介紹瞭如何選定“喀秋莎”作爲合練開場前候場時的“暖場”歌曲。他講道,在受領赴俄羅斯參加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閱兵式任務後,三軍儀仗隊領導組就在琢磨怎麼能更出色地完成這次任務,既能展現我軍的威武軍姿,又能展示我軍的精神風采。最後,領導組決定選用一首俄文歌曲作爲此次閱兵的基調曲,而儀仗兵們在莫斯科街頭用俄語唱出“喀秋莎”,也將無形中拉近與俄羅斯民衆的感情。
“喀秋莎”創作於1938年,是一首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前就流傳於蘇聯的愛情歌曲,而在戰爭時期又常常被前線軍人當作軍歌唱頌。它描繪的是蘇聯春回大地時的美麗景色和一個名叫喀秋莎的姑娘對離開故鄉去保衛邊疆的情人的思念。這首歌曲,沒有一般情歌的委婉、纏綿,而是節奏明快、簡捷,旋律樸實、流暢,因而多年來被廣泛傳唱,深受歡迎。
張洪傑說:“戰爭是殘酷的,但恰恰是這首愛情歌曲,激勵了戰場上的士兵,爲自己的親人和愛人而戰鬥。當我瞭解這首歌曲的背景後,立刻愛上了,喜歡上了。”
做出中俄文交替演唱“喀秋莎”的決定時,距離赴俄彩排受閱只剩下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儀仗隊大隊領導專門找來懂俄語的音樂老師教授士兵。張洪傑說:“學習一開始,大家都傻眼了,完全沒有俄語基礎,卻要在短時間內學好這首歌。拿到俄文歌詞時,甚至連唱到了哪個詞都找不到。即便如此,也沒有什麼能夠難倒我們的戰士。不會俄語發音,就用拼音標註幫助記憶,等熟讀於心後,再慢慢磨合,逐漸糾正發音,直到最後唱出非常標準的俄語歌曲“喀秋莎”。
功夫不負有心人。解放軍三軍儀仗隊第一次參加“阿拉比諾”靶場合練時,在各國儀仗兵面前高昂準確、激情自信、飽含感情地唱出“喀秋莎”,在場的人員不自覺地讓開了道路,紛紛鼓掌致意,而俄羅斯的士兵更是“不謀而合”的一起合唱起來,無形中兩軍的感情拉近了不少。合練結束後,很多俄羅斯儀仗兵主動要求留影紀念,就像久違的老朋友一樣熱情、親近。
而在次之後的三次紅場彩排,每每中國解放軍三軍儀仗隊在莫斯科街頭唱起“喀秋莎”,都會引來路邊圍觀的民衆一片歡呼。張洪傑說,“閱兵傳遞的是友誼。我們希望在這裏展現中國軍隊、中國人民熱愛和平、維護和平、珍惜和平的美好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