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在薊縣的文化舞臺上有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他叫高達銀,離崗不離心、退休不退志,演繹着精彩的“藝術人生”!
正在教課的高達銀今年七十九歲,人們都喜歡叫他“文化不倒翁”。五十多年來,高達銀放棄雙休日、節假日,一心撲在基層羣衆文化工作上。
高達銀的老伴王惠芳半帶埋怨半帶心疼地說:“只要是工作家裏頭不管,教學生過年都不回家,陪着學生在學校。”
高達銀的妻妹王惠明說:“他真爲藝術貢獻了一生,他一分錢不收,不爲名不爲利,假如這二十來年他要收錢的話,這家能這麼簡陋嗎?真是爲藝術辛勤耕耘默默奉獻。”
高達銀出生在薊縣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家庭,熱愛文藝的他考入了河北省歌舞學校學習歌舞專業。上世紀五十年代進入薊縣文化局工作,兼任薊縣評劇團團長。在文藝領域他是一個全能的“雜家”。高達銀說:“我因爲搞戲曲音樂,京劇比較熟悉,河北梆子也懂,評劇更行了是咱們地方戲。曲藝這塊兒也行,西河大鼓、單絃。研究音樂你就得研究這裏面的規律這裏面的結構。”
工作期間,高達銀創作、改編、移植了十幾出大型劇目,並設計了唱腔音樂。在天津市戲劇演出比賽中多次獲得金獎。高達銀創作的一批歌頌黨、歌頌祖國、歌頌家鄉的歌曲多次榮獲國家級獎項。“地方戲曲裏面咱們天津市有一個天津時調,是全國獨一無二的,寫盤山的大體就是這意思(哼唱)。”
正當事業如日中天之時,四十多歲的高達銀卻被醫生診斷爲雙腿肌無力。學生陳慶富說:“大夫說他不到五十歲就要座輪椅。”
1997年退休後,高達銀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化工作中。他利用自己的特長在自家簡陋的平房裏辦起了兒童、中老年電子琴培訓班。這個老爺子有點怪,人家辦班掙錢,他不僅不收費還總往裏搭錢。“最大的七十多,最小的六七歲。不收費,義務教學。誰來都行,只要容納下了的。最多三十多人,那個中廳、那個當院、連我們這飯廳都是孩子。”
學生仁桂香說:“我們每次出去參加社會上的各種活動啊,也都是從他的腰包裏掏,我們都是義務演出,都是參加公益活動。”
五十多年來,高達銀義務培養了五百多名少年兒童,輔導了中老年人兩千多人,其中的文藝骨幹經常深入到薊縣的山區、庫區、窪區爲羣衆義務演出,有的學生在比賽中屢次獲大獎。“過去你是幹文化的,必然還愛文化。我又是天津市勞動模範,國家給咱們那麼高榮譽,個人又是搞文化工作的,本身又愛好,這幾樣加在一起,很自然的離不開這個行業。”
隨着年齡的增長,高達銀的肌無力的病情也隨之加重,但這並不影響他想授業解惑的熱情。
2003年薊縣老年大學成立時,高達銀志願成爲了一名老師,義務爲學生上課。談到當初的選擇,薊縣老年大學副校長於勝來說:“最能體現他崇高道德品質的就是他那句話,‘我一定要把我的才藝留給社會留給後人,絕不帶到棺木裏去’。”
爲給學員們上課,高達銀不顧雙腿肌肉萎縮行動不便,每天七點半騎電動車從家裏出發前往學校,在這段路途中,有一段一百多米的上坡路。高達銀只能一邊騎在車上,一邊用稍好的右腿用力蹬,勉強爬上這段坡路,幾乎每天都要累出一身熱汗。
來到學校後,高達銀還要爬到三樓的教室,這對於普通人不算什麼,但是他卻需要一手拽着樓梯扶手,一手拄着柺杖,花費常人三四倍的時間去完成。有一次,高達銀在上樓時不慎摔傷。薊縣老年大學副校長於勝來眼含熱淚說:“臀部栽了個大三尖口子,回來一看都是血,我們一想這要是栽個腿折胳膊爛咋辦啊,就勸他別來了。”
儘管腿腳不便,高達銀卻在擔任薊縣老年大學戲曲、舞蹈兩個系主任的同時,教授電子琴、唱歌、戲曲教唱及舞蹈四門功課,是學校擔任課程最多的老師。於勝來說:“上樓不容易上來,我們學員有時候把他攙上來,就腿這樣一站就是兩小時。”高達銀沒有催人淚下的事蹟,卻有水滴石穿的堅持。在退休後將近二十年的時間裏,平均每年演出二十場,累計花費十多萬元爲學生購買演出道具。
2004到2006年,爲紀念聯合國“重視婦女、關愛兒童”公約,高達銀創作了十三個節目,節目錄製成光盤向全國發放。
“莫道桑榆晚、彩霞尚滿天”,高達銀深情地說:“我想必須爲黨爲人民做點好事兒,有所貢獻,而不是空喊口號。活到老學到老幹到老,小車不垮儘管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