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羣衆的獲得感和改革生死與共。掃除權力路障,釋放社會創造力,是保證改革順利推進的關鍵
有位90後大學生創業者感慨,年輕人創業不僅要“吃得苦”,還要“耐得煩”。“苦”主要來自資金、場所、人手等“硬件”的欠缺;而“煩”是因爲在創業之初,面臨資質、證照等需要政府部門審批的“軟件”門檻。重重障礙之下,創業者如何抵達成功的終點?
正是爲了掃除“大衆創業、萬衆創新”路上的權力路障,激發人民羣衆尤其是年輕人的創業熱情,中央不斷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此輪改革,通過進一步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實現政府職能轉變,從而釋放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讓更多人靠勞動和創造富起來。每個懷揣夢想的人,也將藉此擁有施展才能的公平機會。
簡政放權,是一場持久戰。事實上,自2013年以來,國務院已取消下放800多項行政審批等事項,極大激發了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然而,由於“最先一公里”和“最後一公里”之間存在梗阻,改革進展與羣衆期待和經濟發展要求還有較大差距。從“公章旅行”“公文長征”,到證明“你媽是你媽”、派出所要求提供“需要無罪證明的證明”,這些被人當成笑話來聽的真實案例,折射的是權力運行中的深層癥結。
因此,根據中央要求,今年簡政放權的重點可以概括爲“砍掉砍掉再砍掉”:再砍掉一批審批事項,再砍掉一批審批中介事項,再砍掉一批審批過程中的繁文縟節,再砍掉一批企業登記註冊和辦事的關卡,再砍掉一批不合法不合規不合理的收費。通過對權力路障的堅決清除,彰顯中央打掉“政府權力部門化,部門權力利益化”的堅定決心。這是此輪行政體制改革向縱深推進的關鍵點,也是治理理念的一次革新,即以更精簡的機構、更有效的制度,解決部門機構改革動力不足問題,防止既得利益格局成爲改革羈絆。
對於各類創業創新的主體而言,簡政放權則意味着“允許允許再允許”“可以可以再可以”。自改革開放以來,這是人們再熟悉不過、也再歡迎不過的制度紅利。掃除權力路障,釋放社會創造力,讓羣衆更有獲得感,是保證改革順利推進的關鍵。甚至可以說,羣衆的獲得感和改革生死與共。這是因爲,改革就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而人民羣衆纔是生產力的主體。反過來講,凡是存在部門利益和尋租空間的環節,就是阻擋生產力發展的路障,必然會剝奪羣衆的獲得感,妨礙改革的推進。因此,行政體制改革的要害,就是清除尋租空間、打破利益驅動,讓羣衆真正發揮推動歷史、促進變革的力量。
從根本上簡政放權、轉變政府職能,打開大門搞改革是必然選擇。對那些改革的難點、痛點,要從政府部門“端菜”變爲人民羣衆“點菜”,以羣衆需求爲導向,從反映突出問題入手。對大學生創業,可不可以少一些審批覈準、多一些關心和幫助?企業辦理各類手續,能不能少幾道關卡、多一些便利?經濟新常態下,發動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的引擎,必須不斷疏通阻礙創新發展的堵點,消除影響幹事創業的痛點,掃除監管服務的盲點,持續爲創業創新減負清障,激發創業創新的熱情。
簡政放權,絕非“少管”和“不管”,而意味着“管好”“善管”,背後是服務意識的增強、治理能力的提升。長期以來,一些地方與部門習慣了以批代管,既缺乏服務意識,更欠缺這方面的能力。如何填補取消審批之後的空白?這就需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思維、信息化手段。比如,事中和事後監管,可否合理運用大數據、雲計算等創新監管?一些跨部門的信息數據,能否充分及時共享?在這個意義上,“簡”的另一面是“建”,既要建立統一監管平臺,又要搞好綜合執法建設,壓縮權力尋租空間。
“好風頻借力,送我上青雲”。通過這一輪簡政放權、放管結合、職能轉變工作,將產生無數個託舉夢想的“風口”,讓“創客”們御風而行、展翅高飛。而中國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也將獲得新的動力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