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5月14日,在黑龍江慶安槍擊案發生12天后,哈爾濱鐵路公安局調查組終於公佈槍擊案調查結果:民警李樂斌開槍是正當履行職務行爲,符合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條例及公安部相關規定,同時中央電視臺也向社會播出了當日的監控視頻,爲此事的調查工作畫上了一個句號。
在事件發生後的這12天裏,關於此事的討論已在中國的輿論場中發生了多次發酵。先是媒體和網民通過各種渠道呼籲儘快調查事件、公佈監控錄像;然後是出於對調查公佈速度的不滿,人們轉而遷怒於當地政府官員,其中不少被舉報;接着由於事件的後續逐漸發散,媒體記者開始涌入慶安縣,預示着下一場輿論風暴的來臨。
公共輿論對事件調查結果和監控錄像的要求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這涉及信息公開和社會公平正義的大節。但同時也應看到,這樣一起復雜事件的調查結論是不可能快速出爐的。美國有的警察槍擊平民的案件,調查甚至能持續數月。因此,出於對公平正義的企盼,公衆也應對事件的調查速度保有適度的耐心。應該說,本次事件調查結果的公佈時間是合適的,既用了足夠的時間儘可能全面調查了事件的來龍去脈,也發佈得足夠及時,避免了在漫長的等待中,輿論走向難以預見的方向。
就這起槍擊事件本身來說,無勞動能力、多年訪民、患精神病的妻子、老母與一對子女、以及一名持槍警察,這種種標籤或意象,足以引發讀者無限的想象與猜測,再加上公衆對公權力的一貫不信任,共同促成了這起事件後巨大的輿論漩渦,其主題是對警方使用槍支合理性的質疑。從事件雙方天然的強弱對比來說,這種質疑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性,警方有義務證明自衛的合理性。但是在事後持續的輿論發酵中,也出現了一些極端的聲音,有的是出於情緒簡單站隊,還有的是無腦“逢警必反”。
現如今,權威的調查結果已經公佈,事件當時的真實過程也已呈現,一切基於情緒和想象的討論,理應消散。由於中國一些政府部門的信息公開透明不甚完善,社會輿論討論問題時往往夾帶感情和想象的因素。但我們的輿論絕不可沉溺於這種不正常的狀態中。當真相歸位,事實才是討論的唯一依據。無論給人以怎樣的情緒衝擊,但當事人威脅警員安全,以致合法自衛的事實不容置疑,輿論需要回到事實和理性軌道上來。
從中國互聯網一貫的情況來看,可以預見的是,儘管調查已經塵埃落定,但輿論的進一步發酵仍將繼續。極端的聲音也不會立即消失。這就使我們必須堅持以事實爲依據,讓理性的聲音佔據輿論的主流,才能不讓戾氣縱橫肆虐,儘可能淨化輿論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