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小康不小康,前提是健康。2014年,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乾意見》,把全民健身上昇為國家戰略。去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又將體育健身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列為六大消費增長點之一。全民健身工作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為提昇人民幸福指數的重要力量。
隨著農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津郊公共體育設施不斷增多,越來越多的農民走出家門、步入了健身的行列。由昔日的『要我健身』到如今的『我要健身』,如何引領更多農民再進一步向『我愛健身』『我會健身』延伸?農民意識的轉變,離不開大量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勤勤懇懇的工作。本市社會體育指導員作用發揮如何?還有哪些需要補齊的短板?記者日前進行了采訪。
社會體育指導員『一線』牽頭
每天早晨6點,東麗區新立街的翟啟俊准時走出家門,在各健身廣場間奔走,為進行晨練的人們教授傳統武術技法。
翟啟俊已年過花甲,習武50餘年,是一位普通農民,當他為居民進行武術指導時,他的身份是社會體育指導員,也就是在競技體育、學校體育、部隊體育以外的群眾性體育活動中,他可以為大家提供一些基本的技能指導和組織管理。
『發力要剛猛暴烈,但是在蓄勁和勁力運行中又要柔順自然,大家要仔細體會快而不僵、柔而不懈的感覺。』人們習慣稱翟啟俊為『翟師傅』,在東麗公園,一批傳統武術愛好者在他的示范指導下,正在進行八級拳練習。多年來在翟師傅的影響下,全區常年堅持練習武術的健身隊伍已有20餘支,總人數超過3000人,武術指導員超過150人。
『翟師傅不僅功夫好,人還特別好。幾年前,他看我身體不好,把我拉進了武術隊。當時我尋思,都這麼大歲數了,又沒武術功底,肯定學不會,沒想到,現在我不僅掌握了一些八極拳的要領,而且身體也越來越結實了!』休息間隙,家住詹賓裡的劉大爺對記者說。
於秀敏是新立街道一名基層乾部,由於自身的愛好和特長,在2005年就成為一名社會體育指導員,2011年晉昇為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幾年來,她多次舉辦培訓班,培訓健身骨乾300多人次;利用早、晚業餘時間深入各健身點跟蹤指導,每年累計下基層指導健身和開展活動達200餘次。
『我們都是農民,舞蹈底子薄、基礎又差,有時一個動作要教幾十遍,今天練得挺好,沒准明天再練習時又忘了,但是小於特別有耐心,我們有嘛不會的,她都隨叫隨到。』東大橋村李大娘實話實說。為真正做到科學健身,於秀敏根據健身者年齡、性別、身體素質及愛好特點組建成不同的健身分隊,為每個分隊選擇適合他們的健身項目,對年齡偏大、性格較穩重的老年人,就組織進行養生操、健身操、太極拳、健身氣功、木蘭拳等項目;對年輕一些的則選擇健身秧歌、廣場舞、健美操、毽球等項目。經過於秀敏多年努力,全街已有30個村居成立了70餘個健身隊伍,社會體育指導員140餘人,形成了以街文化活動中心為龍頭、村文體中心為依托、健身隊伍為主體的群眾健身工作網絡。
年齡大不專業成短板
『目前,我們已經舉辦了15期培訓班,全區在冊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已經達到1695人。』東麗區體育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該區在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影響帶動下,健身操、廣場舞、太極、武術、柔力球等群眾健身組織已遍地開花,經常健身的群眾佔到總人口一半。
社會體育指導員被人們形象地比喻為全民健身的『牛鼻子』。我國自1993年推行社會體育指導員技術等級制度以來,這一群體在迅速發展壯大,目前本市各區縣社會體育指導員注冊總數已超過萬名,吸引帶動了越來越多的群眾參與到運動健身的行列中來。一位業內人士坦言,與很多城市一樣,在可喜的局面背後,社會體育指導員整體水平卻仍有待提高,至少有兩大短板抑制了其作用的充分發揮。
記者發現,在一線長期承擔指導員工作的人群中普遍存在著年齡偏大的現實問題,主要以50歲以上的老年人居多,在注冊的指導員中,中老年人已超過了6成,如果再具體到經常在一線開展服務的,中老年人比例則更高,年逾七旬仍活躍在健身廣場為群眾進行指導的並不鮮見。『有些動作確實做不到位了,人不服老不行啊,體力跟不上了,腦子接受新鮮事物也慢了。』已取得一級社會體育指導員技術證書、今年70歲的劉大爺向記者坦言,『這個行業確實需要更多年輕人加入,但他們平時工作壓力大,很難騰出時間來做指導,我認識的好幾個小伙子,證書拿了一年多了,也沒派上用場。』
一位體育界人士也向記者證實,在已經注冊的社會體育指導員中,能真正發揮作用的只有七成左右,一方面由於這一群體中有不少人是基層文體乾部,隨著工作的變動,他們已不再為廣大群眾提供服務;另一方面,這一崗位均為公益性服務、義務指導,不僅沒有補貼,自己還常常往裡搭錢。
技術等級偏低、專業知識不足也是影響社會體育指導員作用發揮的一大因素。按照相關標准,社會體育指導員等級從高到低分別是國家級、一級、二級、三級,目前社會體育指導員的隊伍中,二、三級比例佔到8成以上,經過正規、系統學習的專業人士很少。『社會體育指導員光有熱情還不夠,還需要掌握相應的體育技術,擁有一定的教學能力。』一位業內人士對記者說。
農民健身需大量體育骨乾人纔
社會體育指導員是『全民健身的宣傳者、科學健身的指導者、群眾活動的組織者、體育場地的維護者、健康生活方式的引領者』。在采訪中,業內人士一致認為,農民體育健身意識淡薄,在全民健身的組織和宣傳中,更需要大量體育骨乾人纔,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的建設成為制約農村體育開展水平的重要因素。
為了提高社會體育指導員水平,各區縣都進行了有益的嘗試。東麗區在全民健身培訓基地常年設立培訓課堂,對社會體育指導員進行常態化繼續教育,聘請高水平專業師資開展健身秧歌、健身氣功等國家推廣項目培訓,對社會體育指導員骨乾進行規范化、專業化、多元化培訓。
此外,還要加大人纔引進力度,將更多優秀體育人纔吸納到體育指導員隊伍中來。農村體育教師在農村體育發展中是不可或缺的角色,農村中的社會體育指導中心、鄉鎮、街道體育指導站、村居健身點都可與體育老師結合,鼓勵他們走出校園,在全民健身中發揮自己的作用。
體育院校學生是社會體育指導員的一座『富礦』,通過相關培訓,讓學生們掌握一定的教學方法,並且讓他們意識到體育指導員工作的意義,在自己鍛煉的同時帶動指導更多人投入到運動中來。(記者張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