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據新華社“新國際”微博報道,23日上午,李克強總理在祕魯國家考古、人類學和歷史博物館用很短的時間,走過了一段長長的歷史。
前一天剛剛在哥倫比亞出席中國-拉丁美洲人文交流研討會,第二天又在祕魯出席文明互鑑系列活動,如此密集的人文交流安排,顯示了咱總理誓把中拉人文交流推向前進的決心。
【哪些文物讓總理駐足】

無論是南美洲古印第安文明查文文化的神殿石碑,還是帕拉卡斯文明時期的珍貴紡織文物,都帶給克強總理一個接一個的驚歎。
總理參觀的祕魯考古、人類學和歷史博物館成立於1822年,館內藏有上萬件殖民時期前的金屬、陶瓷、紡織品、石器、頭顱、木乃伊等珍貴文物。
他在一座座珍貴實物展臺前駐足聆聽講解員的介紹,不時與對方交流對祕魯人文和歷史的感受。

令總理驚歎的查文文化神殿石碑有什麼特別之處呢?原來這塊石碑產生於距今大約3000年,那個時候鐵器尚未在祕魯安第斯高原地區出現,總理很好奇,石碑上細膩精美的紋路是用什麼工具雕刻的。
很快,講解員爲總理揭開了謎底:工具很可能是一種特殊的火山石,它像鋼鐵一般堅硬。當時的工匠就是用這些堅硬的火山石來完成各種令人驚歎的石刻藝術。
走到帕拉卡斯文明時期墓葬紡織品櫥窗時,總理被這些經過2000多年依舊色彩鮮豔的紡織品吸引住了。

透過櫥窗,總理看到這些包裹木乃伊的刺繡織物織得非常細密。詢問講解員後,他判斷,這些織物的細膩程度可能不低於現代紡織工業所說的40支紗。
對於分辨棉紡織品的質量等級,總理可謂行家裏手。他在紡織服裝大省河南省擔任省委書記時,就曾走進紡紗車間,內行地與技術人員交流着棉線“絨長”等質量標準、生產流程等問題。
祕魯早期文明的驚人創造力給總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感慨,中華文明有同祕魯的查文文化、印加文明學習互鑑的深厚土壤和廣闊空間。
【總理的祕魯“老鄉”】

在一同參觀“中華文明起源”圖片展時,祕魯的政府官員、文化名人和友好人士多次向總理提起,中國人是祕魯人的“老鄉”。
如果在世界地圖上以中國爲圓心畫出去,南美大陸無疑是地球上距離中國最遙遠的地方,那麼祕魯人爲什麼愛稱呼咱們中國人爲老鄉呢?
一位祕魯作家向總理介紹,祕魯的土語詞彙、安第斯山區的音樂等與中國的語言、音樂有許多契合之處,我們就像“老鄉”一樣。
總理點頭說:是的,我們是“老鄉”!他還現學現用,祝願祕魯的“老鄉”幸福安康。

傳說祕魯人早年就來自亞洲,與中國人有血緣關係。記者在利馬街頭經常能見到熟悉的“中國面孔”。
近代以來,近10萬契約華工遠渡重洋來到祕魯種植棉花、修建鐵路。如今,祕魯的3100萬國民中,約1/10人身上流淌着中國人的血液。這也許就是祕魯人愛叫中國人“老鄉”的原因吧。
正如祕魯部長會議主席卡特里亞諾所說,中國人已經很好地融入了祕魯文化,祕魯人的血液中都流淌着中國人的成分。

遊走於高度濃縮的兩大文明之間,總理感慨道,中祕兩國文明的互鑑交流能夠碰撞出閃亮的火花,就像祕魯有名的皮斯科雞尾酒一樣,飲起來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