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3年過去了,已經上了初二的周天一還是沒有忘記,五年級時,自己玩了多年的“反恐精英Online”(網絡遊戲——記者注)賬號,莫名其妙地就被盜了。
“就是在登陸界面等着的時候,網頁下面突然彈出一個小窗,說恭喜獲贈‘黑龍炮’。”面對這個尋了很久的稀有武器,周天一沒多想就點了進去,結果電腦一下子白屏了,重開瀏覽器後,賬號死活就登不上去了。周天一這才意識到,“哦,我是被騙了”。
那是周天一第一次被騙,也是他第一次感覺到,網絡上的“黑手”原來離自己這麼近。
今天,由中央網信辦指導、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承製的我國首個《公衆網絡安全意識調查報告(2015)》顯示,除了周天一的遭遇,還有很多上網安全的“坑”隱匿在我們身邊。中國青年報記者發現,這一歷時1個月、回收了25萬多份問卷的大型調查,共揭示出至少七個“坑”——從賬號密碼到網上支付,對照一下,你的上網習慣安全嗎?
17.05%網民“從不更換”賬號密碼
QQ、微信、郵箱、支付寶……網絡世界裏,密碼是守護公衆上網安全的第一道大門。但是,你的密碼真的可靠嗎?
《報告》顯示,你的密碼安全隱患,可能比你想象得嚴重。比如,大部分網民不知定期更換密碼。
中國青年報記者看到,此次調查中,定期更換密碼的被調查網民僅佔18.36%,遇到問題才更換密碼的佔64.59%,甚至有17.05%的被調查網民從不更換密碼。而60歲以上的網民中,從不更換密碼的比例最高,佔到85.49%。
“多賬戶使用同一密碼”,也在加劇你的密碼安全隱患。《報告》顯示,75.93%的被調查網民存在上述情況,青少年網民中這一情況更高達82.39%。
“多賬戶使用同一密碼,更容易遭受黑客攻擊,因爲黑客可通過防禦性較弱的網站獲取密碼信息,再登錄到個人郵箱、網遊等賬戶中進行信息竊取。”《報告》分析稱。
此外,調查顯示,儘管44.7%的被調查網民都注意到,應該使用安全係數較高的數字、字母和標點等“字符組合”來設置密碼,但“弱密碼”問題依然存在。《報告》稱,有44.42%的被調查網民使用生日、電話號碼或姓名全拼,來設置密碼;還有將近10.88%的被調查網民,使用abcabc或123456等簡單字母或數字作爲密碼。
《報告》進一步分析稱,在所有年齡段中,青少年網民使用生日、電話號碼或姓名全拼作爲密碼的比例最高,達49.58%;而使用000000或111111等重複數字作爲密碼的,則主要爲60歲以上的被調查網民,比例爲27.68%。
“密碼和口令就像手裏拿着的門鑰匙,誰有這個鑰匙,就能進這個大門。”中國信息安全認證中心副主任陳曉樺說,如果口令、密碼保護不好,個人的財產信息、社交活動、隱私都可能受到影響。
陳曉樺因此建議,郵箱、QQ等各個賬戶,不要使用同樣的密碼;在設置密碼時,也一定要保證適當的複雜度和長度。“比如英文字母的大小寫加上數字、再加上鍵盤上的其他符號‘相互交叉組合’,也可以用一段自己熟悉的話的拼音作爲密碼,或者加上大小寫等。”
85.13%網民“直接同意”用戶協議
中國青年報記者瞭解到,除密碼外,服務商提供的用戶協議,也可能讓你“掉坑裏”。一些網民在網站註冊或安裝軟件時,不認真閱讀用戶協議,盲目選擇“同意”。這種作法有可能讓你的個人信息泄露,使你遭受電話騷擾、經濟甚至名譽損失。
原本,用戶協議應該成爲保護個人信息的有力屏障,但此次調查顯示,在註冊不熟悉的網站或下載軟件需查看個人信息保護條款時,因爲“看不懂”或者覺得“看也沒用”、直接選擇“同意”的被調查網民,比例高達85.13%。僅有14.87%的被調查網民表示,會仔細閱讀用戶協議,覺得合理才註冊或下載。
《報告》同時顯示,並非學歷越高就越不容易“被騙”。在所有學歷的被調查網民中,碩士研究生及以上的網民對用戶協議“看也沒用,直接同意”的比例高達54.83%,這個比例,甚至比大專或本科被調查網民還要高出9.44%。
這說明,對個人信息保護條款的理解能力和對個人信息保護意識水平與學歷無關聯,任何人都有可能成爲受害者。
陳曉樺建議,用戶協議是有法律效應的,簽署之前一定要仔細閱讀。“有時,一些協議要求你填寫過多的信息,就需要考慮清楚是否簽署。”他提醒,一些協議還會要求提供一些隱私信息,如銀行卡號、身份證號等,也要仔細分辨是否可靠。
38.96%網民用無密碼WiFi網上支付
如今,很多人到哪,都先問有沒有WiFi。殊不知,公共免費WiFi的安全性低,很容易導致個人信息的泄露。此次調查顯示,被調查網民隨意連接公共免費WiFi的比例,高達80.21%。
記者注意到,其中,連接WiFi瀏覽網頁和使用即時通信工具的,佔到45.29%;女性被調查者的比例(50.75%),又比男性要高出9.43%。
更爲危險的是,《報告》顯示,一些人會使用無密碼WiFi進行網上支付,他們佔到被調查網民的38.96%
“現在,很多公共場所都提供WiFi,有些還是沒有密碼的,可以隨意接入。”北京郵電大學互聯網治理與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李欲曉說,但在使用這些公共WiFi的過程中,如果涉及到輸入一些個人信息,比如登錄郵箱等,信息流經它的服務器,就有可能被留存,造成個人信息的泄露。
“在這種環境下使用支付寶、微信支付等應用,無異於將賬戶及密碼信息‘送給別人’。”因此,李欲曉建議,在使用公共場所的WiFi時,儘可能不要涉及需要使用賬號和密碼的信息,以減少上網風險。
55.18%網民遇到過網絡詐騙
網絡上還有一個典型的“坑”,是各類中獎信息。“這些中獎信息,除了可能是詐騙信息外,還有可能是通過惡意鏈接蒐集個人信息,以作他用,甚至會形成持續性的信息泄露。”李欲曉提醒。
隨着互聯網的發展,這類詐騙事件日益增多。《報告》顯示,遇到過網絡詐騙的被調查者高達55.18%。然而,與高受騙率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被騙後的處理情況卻不容樂觀。
調查發現,受騙後,及時向當地公安機關報案的網民僅佔12.35%,而覺得“金額不大,懶得處理”和“不知道如何處理”的分別佔到16.82%和26.01%。這其中,60歲以上被調查網民“不知道如何處理”的比例更高,達34.08%。
“這意味着,我國網民整體維權意識不高,老年網民更是缺乏應對網絡詐騙的知識技能。”《報告》分析。
更爲遺憾的是,我國網民的網絡安全法律法規知識也比較匱乏。此次調查結果顯示,熟悉我國網絡安全法律法規的被調查者僅爲9.05%,“瞭解一點”的佔42.73%,“不瞭解”的則高達48.22%。其中,60歲以上的被調查網民不瞭解網絡安全法律法規的比例最高,達79.44%。“這說明,我國網絡安全法律法規知識普及還任重道遠。”《報告》稱。
36.96%網民二維掃碼“太隨意”
在地鐵櫥窗、廣告單頁、飯店桌臺、報刊雜誌上,二維碼隨處可見。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主任助理胡安磊提示,二維碼在方便了公衆生活的同時,也被很多不法分子盯上——比如,掃描之後,手機會被植入木馬或惡意程序,一些手機病毒、惡意程序也可能借助二維碼進行傳播。
但此次調查顯示,很多人對此卻沒有防範意識。《報告》稱,當遇到廣告宣傳中有二維碼時,“從來不掃,認爲不安全”的被調查網民僅佔16.73%。“經常掃,不考慮是否安全”的佔36.96%,另有46.31%的人“偶爾掃,擔心不安全,但不知道怎麼確認安全”。
中國青年報記者注意到,這其中,青少年的問題最爲嚴重。在7~19歲的被調查者中,“經常掃,不考慮是否安全”的比例最高,達40.3%。
“在掃二維碼前,一定要有風險意識,仔細辨別是否來自正規渠道。”胡安磊建議,“此外,政府相關部門也可以對二維碼建立一些標準,確保其可信度。安全廠商也可以開發一些工具,用以檢測二維碼的安全性。”
49.22%手機網民下載應用“不正規”
隨着智能手機的普及,我國手機網民的數量急速增長。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我國手機網民數量已達5.57億,佔網民總數的85.8%。如此龐大的手機網民羣體,其手機應用程序安全嗎?
《報告》分析稱,通過互聯網搜索引擎下載的手機軟件,往往很難判別是否安全,而他人推薦鏈接下載軟件的行爲,就更容易招致病毒、木馬侵襲。
此次調查顯示,使用過正規網站或手機自帶的應用商店,來下載手機應用軟件的被調查網民達71.68%,利用第三方安全軟件提供的下載平臺下載的佔42.16%,而通過百度等互聯網搜索引擎搜索和通過點擊他人推薦鏈接下載的,分別佔38.39%和10.83%。
中國青年報記者注意到,這其中,青少年被調查網民利用百度等互聯網搜索引擎搜索下載手機軟件的比例尤其高,達到41.94%。
“不論是PC端還是移動端,應用程序都是不法分子的目標,例如利用假冒的應用程序植入病毒、竊取信息等。”胡安磊建議,在下載互聯網應用的時候,一定要選擇正規網站,並提高自己的辨別能力。
網絡謠言頻出沒存在盲目轉發問題
網絡謠言,也是網民難以繞過的“坑”。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官方公佈的數據顯示,2014年,舉報中心共受理和處置公衆舉報109.4萬件。據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主任張成剛介紹,這其中,關於謠言的舉報就佔一定比例。
張成剛向中國青年報記者總結,網絡謠言大致分五類:第一類是與反腐工作相關的謠言——比如飛機出現延誤,就有人造謠稱是“抓捕貪官”所致。 “這類謠言比較多見。”張成剛說。第二類是擾亂公共秩序的,特別是在一些重大突發事件發生後,一些網民會對死傷人數等進行造謠。第三類是針對名人的,“這類謠言以侵犯名人名譽權、隱私權爲主。”張成剛說,“比如稱某演員被抓捕了,或稱某導演病逝了,給當事人造成惡劣影響。”第四類是經濟類謠言,比如針對一些知名品牌,造謠其存在質量問題等,“這會給企業甚至產業帶來巨大打擊”。第五類主要是和網民生活密切相關的養生類、保健類謠言。
張成剛呼籲,網民應該提高自身的辨別能力,對於那些聳人聽聞的、明顯不符合常規的網絡信息,提高警惕,不要盲目轉發和擴散,讓謠言止於自己。
“網民在面對存疑信息時,也可以通過網絡進一步去查證,看是否已經被闢謠。”張成剛表示,“如果網上還沒有迴應,可以向網站、相關部門或舉報中心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