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8歲的團監利縣委書記曾維戴着眼鏡,文文弱弱的樣子。正是這個看似柔軟的姑娘和副書記李大帥組成的團縣委,在“東方之星”客輪翻沉後,他們“按動”了社會化動員的“按鈕”,使得湖北監利這個中部地區的小城有了一些新變化。
“團組織能帶着志願者做點什麼?”6月2日,“東方之星”翻沉第二天,接到團荊州市委副書記周凱電話指導後,上任不到兩個月的曾維帶着20多個志願者,驅車趕到現場,想參加救援。
幾十年未見的傾盆大雨後,縣城通往江邊的道路積水沒膝,路邊倒着折斷的樹枝。幾十個年輕人到達“東方之星”客輪翻沉江段後才發現,因爲“沒有專業的救援能力”,他們只能乾瞪眼,也幫不上忙。
曾維和她的志願者團隊開始思考能做一些什麼“力所能及”的事。
想到客輪乘客家屬可能首先到醫院瞭解情況,團組織迅速開始在監利縣人民醫院搭建起客輪乘客家屬登記點,分流引導。
在志願者接待了第一撥兒自行前來監利的客輪乘客家屬後不久,政府各部門的接待已經定點到每位趕來的客輪乘客家屬,他們做好移交,又一次尋找新的方向。
隨着越來越多的救援人員、客輪乘客家屬進入監利,這個距離事故現場最近的縣城將面臨很大的考驗。
救援人員的伙食和物品補給,客輪乘客家屬和救援人員的住宿問題……看似“衣食住行”的小事,卻事關前線救援和家屬安撫的大局。
兩人團隊按動了社會動員的第一個按鈕。
6月2日下午,他們和縣電臺取得聯繫,通過媒體號召車主免費爲失聯家屬、救援人員提供服務。
招募愛心車主的第一條信息通過電波發出去後,團委的兩個登記點一時間擠滿了人。繫着黃絲帶的愛心汽車滿城跑着,既有私家車,也有一部分出租車,隊伍越來越壯大,漸漸地,有了上千輛之多。
6月1日夜,得知“東方之星”遊輪傾覆的消息時,南京和正建築有限公司監利分公司經理瞿志剛正在和朋友們消夜。他當即駕車趕到現場。第一批獲救人員上岸後已離開,這讓他多少有些失落。
然而,接下來的幾天,這位參加了當地青年志願者聯盟的小夥子的手機號碼,因爲統籌車輛調配安排等工作,很快成爲地方政府部門和很多遇難者家屬手機裏的必備號碼。
象徵平安祈福的黃絲帶成爲監利小城的標誌,當地人感覺到,“這個縣城的氣質似乎有些改變了”。
在此之前,這個小城是湖北的一座普通縣城,很多人能記起它,還是因爲1998年的那場大洪水。
第一個按鈕按下去之後,這個縣城的活力被逐漸激發開來,越來越多的監利熱心人士行動起來。
接收捐贈物資再分送,在官兵駐紮點洗菜、做飯、送飲用水;參與酒店接待、發放雨傘,在殯儀館維持秩序,在高速路引導……“此刻所有的監利人都是你們的親人”,短短几天,團組織招募的志願者超過600人,“哪裏有需要,就儘可能讓哪裏有志願者的身影”。
6月3日,完成荊州火車站接待引導的佈置安排,團荊州市委負責人專門趕到監利縣,指導團組織志願服務工作,不久團湖北省委也派專人趕到,組織化的思路不斷清晰。
正如曾維他們所料,從3日開始,隨着各方救援力量、客輪乘客家屬大量涌入,這個中部省份的小縣城房源驟然緊張起來,“如果等到全部過來,住宿量會遠遠超過賓館房源數量”。
團組織按下了另一個社會動員的按鈕。
抱着嘗試的心態,他們倡導熱心市民提供住宿,募集棉被。原本只是希望一些小賓館、小旅社提供房源,沒想到一些普通市民紛紛來電提供房源——“我家有房子住,可以住6個人”,“我家還有兩張空牀,可以擠一擠”,“只要有人來住,我們睡客廳,他們住臥室”。
一天時間,曾維他們找到了200個房間,可以容納400到500人。她說:“平常的渠道,根本無法想象。”
這位做過鄉鎮黨委副書記的新任團委書記漸漸找到新崗位的新感覺,“社會化的動員應該成爲團組織推動工作的好抓手”。
越來越多的志願者力量匯聚到監利小城,他們和監利市民一起行動起來,爲這個城市注入熱心力量。
來自武漢的志願者車隊,連接成一個新的接送親屬通道。石首市一位個體老闆,開一輛沒有頂棚的三輪車,冒雨走了40公里路,送過來20箱蘋果。
“志願者”成爲小縣城裏的熱詞。
46歲的明波是縣城一位個體老闆,走向志願者登記處時,沒有絲毫的猶豫。第一次戴上“青年志願者”的袖章,讓他一下找到年輕人的感覺,搬運物資、協助調度,幾天來一直在縣城裏四處忙碌。
35歲的郭少清和妻子開了一家兒童攝影照相館。他們和父母住在一起,家裏雖不大,但郭少清把自己4歲女兒的房間收拾出來,讓給記者住。女兒問媽媽,“是給誰住啊?”郭少清妻子說,“家裏有客人來啦”。
23歲的段麗羣在深圳做美甲師,回老家監利周老鎮休假,在微信上看到發生在家鄉的特大翻船信息,從此,手機刷屏成爲每天的必修課。4日下午,段麗羣和7名中學同學相約,買了蠟燭,坐了1個小時的客車,來到縣城玉沙廣場,加入縣裏羣衆自發組織的祈福活動。聽着身後一位家屬的低聲哀悼和對親人的思念講述,她不禁淚流滿面。
5日一大早,她就起了牀,趕到縣人民醫院,登記做了一名志願者,參與接待家屬和捐贈物品接收工作,“做的事情很小,只希望儘自己的一份心意”。
在深圳見慣了志願者,但這一次在老家,這個在大城市裏多少有些拘謹的女孩兒找到了相似的感覺——陌生的人們因爲志願服務走到了一起,黃絲帶成爲縣城裏一道新景觀。
站在醫院裏,17歲的監利高中生李揚多少有些手足無措,“我能做點什麼呢?”這位高二學生和幾位同學相約一起到了人民醫院的志願者登記點,成爲一名年輕的志願者,“長這麼大,第一次走出家門參與社會活動”。
3歲起,父母就到溫州打工,這個懂事的孩子跟奶奶一起長大,每個月放假回家給奶奶帶份禮物是李揚最大的快樂。
縣裏有高考考生騰房間的消息傳出,有人擔心這會不會影響孩子們高考,但李揚毫不猶豫地說:“如果是我,也會讓出來。”
一個月後,這個小男孩將迎來18歲的生日。在他看來,這也將是屬於他自己的成人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