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從1983年擔任體育館街道辦事處主任起,周慶芳就抱定一個心願:爲官一任、造福一方。他在管理城市、組織人民生活工作中,創造了衛生、綠化、計生、初級保健、市場、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等多方面管理經驗,贏得了羣衆的讚揚,當選爲和平區第四屆“十佳公僕”。
那時候一到冬季,周慶芳就要組織取暖設備的冬檢,組織幹部爲羣衆送冬煤、送大白菜,特別是孤老戶、烈軍屬他都要親自送到家。一到夏季,他就會同房管部門、城建部門一起修房、清淤,到危陋平房片查看水情、幫助排水等。他把老百姓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下崗職工就業問題、子女托幼上學問題、生活困難問題、環境污染問題,只要他知道了,都會親自協調解決。在體育館街工作11年,他有10個除夕都是在工作崗位上度過的,
1990年春節前的一個夜晚,大理道28號失火,正在鬧胃病的周慶芳立即趕到現場,一邊用手按着腹部、不停的吐着酸水,一邊指揮滅火救人、安置羣衆生活。隨後,他又同房管部門的同志一起奮戰了半個月,在正月十五前把燒壞的樓房搶修好,將受災羣衆接回家過元宵節。
1992年的夏天,昆明路一居民區的化糞井堵了,髒水從樓羣流到大街上,給羣衆生活帶來很大影響。周慶芳立即協調有關單位,並組織街道幹部一起掏挖,當天就解決了問題。由於自來水管道年久老化、羣衆用水量不斷增加,每到夏季一些水壓低的地區羣衆吃水就會出現困難。周慶芳多次協調自來水、房管等部門,經過幾年努力,基本解決了轄區內羣衆吃水難的問題。
退居二線之後,周慶芳主動到區“十佳公僕”協會協助工作。他與協會的同志們精心做好三項服務:一是組織“十佳公僕”到羣衆中瞭解社情,解決實際問題,如羣衆的吃水難、用電難、用氣安全等問題。二是爲拓展協會的服務、範圍,主動與老幹部局聯繫,建立離休幹部服務卡,根據老幹部的需要,組織相關部門的“十佳公僕”上門服務。三是給送溫暖的人送溫暖,爲“十佳公僕”服好務,把協會辦成“公僕之家”,組織公僕搞好政治學習,聘請專家給公僕講形勢;組織“十佳公僕”外出療養,不定期走訪在職和退休的“十佳公僕”,力所能及地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的困難。第一屆“十佳公僕”王茂盛病重,周慶芳就把王茂盛背下四樓,到醫院後,又跑前跑後掛號,陪王茂盛看病、打針、輸液,又與其他同志一同把他揹回四樓家中。
周慶芳主動承擔起協會辦經濟實體的任務。他四處奔走聯繫,實地勘察,與同志們研究協會三產的章程、制度、管理辦法,多措並舉,幫助協會解決了資金困難問題。
退休後的周慶芳擔任了和平區關工委副主任兼祕書長,他像在職崗位上一樣對待工作兢兢業業,任勞任怨,不計時間,不計報酬。他團結祕書處一班人,搞調研,定措施,進一步活躍了關工委工作。他深入基層,瞭解實情,掌握第一手材料,確定區關心下一代工作的重點、亮點、關鍵點,制定出區關工委的整套規章制度。在全國創建“五好”關工委的活動中,他提早安排,制定創建規劃,制定標準,並在基層搞試點,推廣創建典型,促進創建活動在全區紮紮實實地開展起來,得到市關工委的肯定和表揚,創建活動取得豐碩成果。